女字書寫教程如下:
第壹筆撇點,撇起筆要先頓筆,位置大約就在豎中線上,向左下方運筆,到橫中線的時候筆觸減輕,轉折加重筆觸,向右下方運筆,把這個長點寫出來,收筆時點要圓潤飽滿,切忌出鋒,不能尖尖的不好看。
第二筆,撇,這是壹個斜撇,起筆位置略低於左側撇的起點,先頓筆,向左下方運筆,註意撇的方向與第壹筆撇畫的方向壹致,也就是平行,過了第壹筆轉折減輕筆觸慢慢收筆。
第三筆橫,橫劃把整個字撐起來了,起到壹個平衡全局的作用,要長壹些,起筆較輕,慢慢向右上方運筆,中間略帶壹點點弧度也是可以的。收筆時壹定要頓筆,回鋒,這樣這個字就寫好了。
女字的介紹:
女(拼音:nǚ)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壹個屈膝、兩臂交叉在胸前的人。本義即為女性、女人,與“男”相對,後延伸至以女兒作為人的妻子。
女是漢字部首之壹,以“女”作意符的字大多與女性有關,可分為6類:親屬關系,如:妻、婦、姑、姊;地位、行業、年齡,如:奴、婢、妃、媒;姓氏,如:姜、姬、姚、嬴;婚姻、妊娠,如:嫁、娶、婚、妊;姿容,如:姣、媚、婉、媛;德行(多含貶義),如:妒、妨、妄。
象形字。甲骨文“女”字像女子兩手胸前交叉、屈膝而跪的形狀。或於頭部加壹橫畫以示其頭飾,更顯女性特征。有的甲骨文在臂彎位置加兩點表示乳房,寫成“母”或“每”。春秋金文屈膝而跪之狀已不顯,戰國文字承襲春秋金文,但筆勢略有變化。
隸書已將屈膝之豎筆變為壹橫筆,為楷書所本。本義指女性,能生育、哺乳的人類中雌性。金文、承續甲骨文字形。篆文承續金文字形。隸書嚴重變形,以致“人”形消失,“手”形消失。與“男”相對。翏生盨“翏生眔大?其百男百女千孫。”
《易·序卦》:“有男女,然後有夫婦。”這種意義的“女”讀為“nǚ”。從女性引申出以女嫁人義。如《國語·越語上》:“請句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第二個“女”作動詞,以女嫁人。這種意義的“女”讀為“nǜ”。
甲骨文“女”或讀為“母”。如《合集》94:“隹(唯)女庚韋(害)子安。”(只有母庚害子安)“女”或通“汝“,用作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妳”。如令鼎:“余其舍女臣十家。”(我給妳十家奴隸)又如《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養妳三年,不肯照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