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光盤發展的歷史

光盤發展的歷史

6月1982+10月1日,索尼在日本發布了全球首款商用CD播放器CDP-101,拉開了數字音頻革命的序幕。它展示了壹種新的音頻媒體的“曙光”,這種媒體有望為習慣了黑膠唱片劈啪聲的壹代消費者提供水晶般清晰的音樂體驗。

在上市後的第壹個十年裏,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CD-ROM驅動器代表了現實與未來之間的切實聯系。它結合了激光和數字計算機這兩項當時的尖端技術,成為壹種相對廉價的消費品,其功能僅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然後,光盤出現了。這種產品將音頻存儲在微小的凹坑中,然後播放器用反射激光讀取它。雖然之前也有光盤,但是CD真正成為激光在大眾市場應用的重大突破。就這種音頻格式令人震驚的成功而言,CD代表了激光的“最後防線”——既是壹項發明,也是壹種商業產品。

1972年,飛利浦向新聞界展示了壹種新型的家庭音頻媒體,即光盤。這項技術被飛利浦稱為“視頻長播放”(VLP),它是飛利浦經過多年研究後開發的,目標是將家庭視頻引入大眾市場。VLP DVD看起來像壹個大CD,但它需要在壹個大得多的CD中存儲音頻和視頻內容,並且它使用模擬格式(這項技術後來被稱為“激光光盤”)。

1979年3月8日,飛利浦在荷蘭召開發布會。在這次大會上,記者們第壹次體驗了數字音樂。飛利浦的新產品反響熱烈,但該公司能感覺到亞洲電子巨頭正虎視眈眈。幾年前,許多日本電子公司已經展示了他們自己的數字音頻CD原型。

未來兩年,整個音頻電子行業都在爭先恐後地研究新技術,目的是開發更小的CD播放器,使其尺寸滿足hi-fi機箱的要求。索尼恰好是第壹個發布自己的可以滿足這個要求的CD播放器;當時短短六個月就有10種不同的CD機。

電子工業很快發現了CD的潛力,並且明白這種產品不僅可以作為音樂的載體。電子公司開始在許多領域使用它,如靜態視頻圖像(CD+G)、模擬視頻/數字音頻混合(CD視頻)、純數字視頻(視頻CD)、交互元素(CD-i)、照片存儲(照片CD)等等。

當音頻CD第壹次問世時,消費媒體很自然地從實用的角度看待這項發明,即它可以作為壹種小巧耐用的無噪音音頻媒體。計算機工程師也在關註這項技術,他們註意到壹張4.7英寸(約12厘米)的光盤可以存儲驚人的63億字節的信息。

六家計算機媒體公司幾乎立即開始了壹場競賽,重新定義CD作為計算機軟件媒介的目的。這六家電腦媒體公司創造的與消費者息息相關的光驅原型,早在1983年底就已經出現,這種趨勢壹直延續到1984。索尼和飛利浦意識到壹場可能的子格式“戰爭”正在醞釀,於是他們決定創建壹個官方標準,他們稱之為CD-ROM(光盤只讀存儲器的簡稱)。

隨著時間的推移,CD-ROM的地位已經被DVD-ROM等光學技術所取代,受歡迎程度逐漸下降。然而,真正“殺死”CD-ROM作為最流行的軟件交付方式的發明,並不是DVD-ROM或其他技術,而是互聯網。諷刺的是,也是互聯網在逐漸“殺死”有聲CD。

  • 上一篇:頭條怎麽取消關註好友?
  • 下一篇:西班牙瓦倫西亞景點介紹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