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大家分享壹個案例。為了謀生,壹個窮人想把壹幅字畫賣給壹個收藏家。窮人認為這幅字畫至少值兩萬元,而藏家從另壹個角度認為這幅字畫最多值三萬元,那麽如果能成功賣出,字畫的成交價就是兩三萬元。
?如果把這個交易的過程簡化為:收藏者出價,窮人選擇成交或者還價。如果收賬人同意窮人的還價,交易就順利結束。如果收款人不接受,則交易結束,不進行銷售。
這是壹個很簡單的討價還價問題。在這個議價過程中,由於藏家認為字畫最多值3萬元,只要窮人的議價不超過3萬元,藏家就會選擇接受議價條件,窮人的第壹個要價很重要。如果藏家要價25000元,窮人要價28000元,但不超過3億元,藏家可能會接受。同樣,如果窮人很容易滿足,
無論窮人還是收藏者,只要對方先開價,他就會按照對方的價格來定價,這就是“沈錨效應”的影響。
?關於“錨沈效應”,很多賣家都心知肚明。當客戶是精明的家庭主婦時,他們會接受第壹個報價,並準備讓對方降低價格。當客戶手忙腳亂時,大多會先問“能給多少”,因為對方可能會報出比自己預期高的價格。如果妳先報價,妳就會失去這個機會。
?看完這個,我不禁哭笑不得,因為很多時候,我才是被對方問“能給多少”的那個人,有時候還會為自己按照心裏預設的價格買了商品而沾沾自喜!我是不是和笨手笨腳的男生壹樣單純愚蠢?
所以,以後銷售人員再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壹定要註意砍價,盡量把價格壓得比妳心裏定下的“錨”還低。如果賣家堅決不賣甚至有時候有點生氣,說明對方無利可圖或者利潤太低。可以聽聽賣家價格的“錨”,然後適當讓步。如果是在自己的心理預期之間,可以成交。
學以致用,墨菲定律,讀起來讓我們對世界規律的理解更加清晰。
書評影評第六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