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非法集資者往往通過媒體、傳單、推介會、手機短信等方式向公眾宣傳。、銷售虛假理財產品、虛構借款人、以提供貸款擔保為名非法吸收資金、以高價回購收藏品為名非法集資,都是他們慣用的伎倆。(小)
各種借口下的非法集資具有極強的欺騙性,投資者要註意從合法理財和非法集資的本質區別上增強識別能力。(資本)
第壹,企業資質不同。常見的委托理財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股票、基金等。根據《商業銀行法》、《證券法》等相關規定,從事金融理財活動,壹要具備從事委托投資管理業務的特許經營資格,取得金融監管部門的批準和登記,審批程序規範嚴格;壹些非銀行的投融資公司,如投資、投資咨詢、擔保等,並不是金融監管部門批準的金融機構,其經營範圍通常是“自有資金對外投資、投資(經濟)信息咨詢、債務擔保”等。,而他們根本不具備吸收公眾存款的業務資格;至於壹般商業、美容健身、生產性企業等非金融經營主體,更沒有資格吸收存款。(錢)
第二,合同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不同。在委托理財合同中,合同主體通常是消費者和銀行等金融機構,雙方是壹種委托關系。受托人以委托人的名義從事理財活動,理財的風險和收益由委托人本人承擔和享有。在壹些非法集資活動中,經營者往往名為理財,實則是借錢。大多是和投資人簽訂借款合同,雙方屬於借貸關系。經營者通常不以投資者的名義從事特殊的理財活動,而是將非法吸收的資金挪作他用,開展壹些期貨、高利貸等高風險投資項目。壹旦他們的資金鏈斷裂,他們可能會關門大吉,空手而歸。(包)
第三,財務回報不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借貸案件的若幹意見》明確規定,民間借貸利率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4倍。另據了解,目前銀行發行的各類理財產品中,收益率通常在5%左右,收益率超過10%的產品很少,且並非所有產品都保證收益率。同時,根據《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商業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應當提供風險揭示、客戶風險承受能力評級等內容的專頁。在非法集資活動中,經營者索取的收益高達20~30%,有的甚至超過50%。合同不僅規避了財務風險的提示,還列出了“賺錢和賠錢都交固定收益”的保障條款。市民在投資前,應參考銀行存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的收益率。投資回報明顯偏高,很可能是投資陷阱。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非法集資不受法律保護。市消保委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壹定要認清非法集資的性質和危害,增強參與非法集資的意識。在投資理財前,可以查詢企業的註冊和經營資質,了解企業是否具備吸收公眾存款、銷售金融產品、開展存貸款業務的主體資格;對於親朋好友低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和理財廣告的誘惑,可以咨詢懂行的朋友和專業人士,審慎決策,不能盲目投資。特別是老年朋友,要特別警惕,投資前要和子女或朋友商量,確保資金安全。壹旦發現企業或個人有非法集資活動,應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同時註意收集非法集資活動證據,以免心存幻想,遭受更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