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案例
吳大爺平時愛好收藏古玩玉器。周六上午,他晨練返家途中經過壹家銀行,發現壹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坐在門口,面前擺著壹個烏龜模樣的玉器。老頭旁邊還圍著四名男子和兩名女子,都在四十歲左右,穿戴很普通。老頭說的外地話,他面露難色地跟這些人講,自己家裏有病人急需用錢,所以才忍痛割愛把這件祖傳的寶貝3 000元賤賣。
圍觀的壹名女子表現出很感興趣,恨不得分分鐘趕回家拿錢,但馬上又抱怨住得太遠。這時,最打眼的禿頂男子站出來自稱是某大學的老師,用很內行的口氣說:“這是明代的古董,絕對是好東西,肯定值錢。”
吳大爺走近壹瞧,那件玉龜有臉盆大小,龜身上的紋理規整清晰,烏龜的頭部、尾部和頸部鑲嵌著4塊玉質鵝卵石,龜背頂著壹個壽桃,幾個古代裝束的人合圍抱著這個壽桃,龜殼上還有個“長壽”的“長”字,所有的形象都栩栩如生。吳大爺當時腦袋就懵了,只想著趕快去拿錢,不能被別人撿漏。
吳大爺隨即到附近的銀行ATM機上取了3 000元錢,滿心歡喜地把寶貝抱回家。進家門後他有點兒不放心,用火燒了下玉龜上面的壽桃,驚訝地發現被燒的地方顏色變白了,然後用鐵皮刮了刮,居然有粉末掉下來。
氣憤的吳大爺再去找這夥人,哪還有他們的蹤影。
受騙案例
王某跟村裏的幾個老鄉在某工地上做架子工,壹日王某同幾位工友出來吃飯,走在路上看到壹名頭戴安全帽的二十多歲的小夥拿著壹個顯得很舊的玉烏龜向路人兜售。不少過往市民圍觀,有的拿起“古董”仔細觀察,也有的幹脆和賣“古董”
的小夥談起了價錢。
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萬某過去湊熱鬧。小夥子神秘地說,自己是甘肅天水人,目前在某工地打工,這個“古董”是從省城壹處工地上挖出來的。小夥子說,這件“古董”值多少錢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收500元,希望識貨的人能買走。王某壹聽工地上挖出來的應該不會有假,再看看古董外形為烏龜樣,外表光潔如玉,綠中泛白,底部還刻有印章,背部有小烏龜、人物雕像,還托著壹個大桃子。烏龜身上沾滿了泥土。烏龜長約二十厘米,高約十厘米,重約五千克多。王某以為自己真的遇到了個寶貝,就跟小夥子討價還價起來,最後已450元的價格達成***識。在王某滿心歡喜地拿著寶貝回到工地後,工友對買回來的寶貝提出了質疑,王某不信邪就拿著東西到古董鑒定中心進行鑒定,經鑒定後得出結論,這就是壹個現代的石刻,王某這時才覺得自己貪小便宜吃了虧。
誘惑分析
該騙局得以成功的原因:
1. 相同的身份,讓妳放松警惕;2.圍觀群眾的討論,讓妳信以為真;3.貪小便宜。
案例警示:
騙子往往家裏急用錢,以低價變賣為借口,在壹些集市或者公園附近等待目標上鉤。由於該類騙局皆為組團行為,壹般都會有多人扮演不同角色,分工明確,由於受害群體多為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民工,或者愛好古董收藏的老年朋友。極易被蠱惑,而壹時放松警惕。
隨著造假技術越來越高明,區分古董的真假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才能甄別,如果農民朋友或者其他收藏愛好者,想買古董的話,務必要多留個心眼兒謹防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