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字,祖籍蘇州吳縣,現居長門朱巷。他曾是郭健的學生,擅長畫山水和梅花。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蘇州,徐揚和他的同鄉張宗蒼贈送了自己的畫。兩人都被任命為“填畫院祭祀”。當年六月,徐揚帶著命令來到京城,從基層壹躍而起,吃起了皇糧。
清宮如意閣中有記載:“內景六月初二開,外臣郎命畫家、徐揚每月公費送錢送飯,與玉笙、丁壹樣,從六月開始。尊重這壹點。”和“壹塊綢緞”。乾隆十八年(1753年),賜舉人銜,內閣書。
生活在蘇州的徐揚,曾參與《蘇州府誌》、《蘇州府丞圖》、《蘇州府舊易圖》、《姑蘇丞圖》等地圖的編纂,多次隨皇帝下江南,得到了聖上自然的消息。他憑借對家鄉歷史、文化、地理的熟悉,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以長卷、散點透視技法的形式,獻給乾隆皇帝,他寫了壹篇後記說:“我感覺國家繁榮昌盛,超越三代,而且...擁有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牙齒,這是從古至今從未有過的”,以此來“寫和平”,贊美“帝皇盛世”。在清代,蘇州這座古城“山川壯麗,田地肥沃,服飾華麗,文物輝煌。”。“吳郡之於天下,如家,有寶庫”,其文化也引領著民族風尚,和諧的社會生活,完備的社會保障,醉人的城市之韻,這些都在姑蘇城裏具備。
清兵入關,政權穩定後,康熙帝六下江南,了解當地情況。蘇州這座古老的城市,經過近兩千年的生產和文化建設,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而被譽為世外桃源,自然得到了皇帝揮之不去的嗜好。
《盛世畫卷》是繼宋代《清明上河圖》之後的又壹幅壯麗畫卷,全長1.225厘米,寬35.8厘米,比《清明上河圖》長了壹倍多。畫面從靈巖山出發,從木瀆鎮向東,過恒山,過石湖,過方上,引入獅子兩山,進入肅州縣城。從西到東,作者從農村進入城市,重點描寫了壹個村莊(山前)、壹個城鎮(在蘇州)、壹條街道(在山塘裏)的景色。就畫筆而言,幾十裏之內的湖光山色、田園風光、鄉鎮城市、社會風俗,都躍然紙上。
據粗略計算,整幅畫有各色人物65438+2000人,各色建築約2140座,橋梁50余座,客貨船400余艘,各種商業招牌200余塊,完整地展現了蘇州這座雄偉的古城,是研究250年前“乾隆盛世”的影像資料,極具史料價值。
整幅畫卷布局精巧嚴謹,氣勢恢宏,筆觸細致。描繪了江南的湖光山色、田園詩般的村舍、徐旭城墻、古船、沿江城鎮、流動的人流、民俗風情、官衙商賈,描繪了蘇州郊區數百裏的風光和繁華景象,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中葉蘇州的美景、物產和繁華。“畫家要畫,畫家就要努力畫。”如此復雜的吳中風光和令人眼花繚亂的美食、色、聲、香,很難畫在紙上。徐楊真的把康乾皇帝南巡路線的無限美好放到了《盛世滋生圖》裏。這幅畫畫出來後,被乾隆皇帝在禦書房反復鑒賞。今天看到的《盛世滋生圖》上有17枚印章,除了“東北博物館藏印”外,其他16枚都是禦印。其中乾隆皇帝占了十二方。圖上鐫刻的八個方位是乾隆皇帝的鑒賞印,也是清宮收藏的憑證。《畫心》中的七個方面分別是:石渠寶坻、石渠丁健、寶坻重編、乾隆禦寶、三希堂精美印章、適合後人和乾隆欣賞。
據阮元《石渠隨筆》記載:“朝臣書畫皆用此七印”。此外,“禦書房鑒藏寶”壹方用的是上述七印,即所謂“用寶印者說八印皆是”。圖中有八個印章,應該是畫完不久就要用的。另壹方面,騎馬印“洗去塵埃,清新空氣”是乾隆皇帝的休閑印之壹,體現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和審美情趣。在畫卷的防水絹上,五福五代殿寶、八卦掌寶、太上皇寶是乾隆皇帝七十、八十、八十五歲以後開的印。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四位皇帝之壹,也是古代最年長的皇帝。他曾自詡“古今帝王第壹”:“六十年來,我為龐洪立下汗馬功勞,我的風光井井有條,五代同堂。歷史上真的很少見。”從這三個印章可以看出他晚年的驕橫。同時也說明了乾隆皇帝對《盛世育種圖》有著非同尋常的喜愛,他將這張圖拿在手裏保存了近半個世紀,直到晚年仍不時觀看。
甘龍每次南巡都會在蘇州停留,停留的時間比康熙要長得多,但還是無法打消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便命自己最喜歡的畫家徐揚臨摹下來作為紀念,以便隨時看壹看人間的繁華美景。
乾隆以後,有兩位皇帝在卷軸上題寫玉璽,嘉慶和末代皇帝溥儀。這幅畫原藏於清代禦書房,在《石渠寶坻續》中有記載。清朝覆滅後,退位的溥儀皇帝把這幅畫和其他字畫珍品壹起帶到了長春。1945年日本投降後,長春偽皇宮的文物散落在民間。1948年,這幅畫被東北文物保護委員會收藏,後被東北博物館,即現在的遼寧省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