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民(1592-1680),江蘇太倉人。祖父王希爵是明朝的宰相。崇禎初,王世民以太常殿官稱其為“王鳳昌”。少年時與董其昌、陳繼儒交往密切,是“畫中九友”之壹。入清後隱居。作品以詩詞書畫見長,擅長山水,收藏豐富。他學習宋元名著,受董其昌影響。他致力於臨摹古人,尤以黃見長。但由於缺乏對自然的真實感受,作品多是意在改變筆法,但面目大同小異。有很多代代相傳的作品。臺北故宮有壹本他24歲時的宋元山水畫冊,上海博物館也有類似的宋元六仿本。早期的畫精細細膩,如上海博物館藏的《雲燕圖》,37歲作。黃法與高筆混合使用,筆幹而濕,墨淡而渾。晚年以黃為祖,以董、居、王蒙為徒,更顯雄健有趣。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其72歲、75歲、84歲時分別制作的《落樹冷泉軸》、《風景與亭子》,展現了他晚年的山水風貌。他也是婁東派的先驅。
王深受皇室青睞,政治地位顯赫,以他為代表的作家眾多,主要有、、等人。追隨他的人很多,形成了當時幾乎統治畫壇的“婁東派”。早期的婁東派畫家主要有唐岱、董邦達、華佗、丁煌、方士庶、張宗蒼、錢偉成等。後來又有“小四王”(王羽、王肅、王晨、王久)和“後四王”(王三喜、王廷智、王、王)。唐岱是王的弟子,也是的壹位畫家。、錢偉成力壓董其昌、黃,繼承松江、太倉、婁東的遺誌。、方士庶、發展了王的幹筆,他們用幹筆搓,使他們面色蒼白,渴染。華佗是王的弟子,他的山水畫有王蒙和倪瓚的風格。“小四王”中,王虞是王的弟弟,他的山水畫看起來最袁琪,筆墨松散,擅長淡絳填色。王的侄兒王肅,擅長幹書拓本,使他樸實無華,間作青綠。王的曾孫王琛,承襲家傳山水之學,以為祖,筆幹墨重,風格古風。王嵩的曾孫王久繼承家學,師從丁煌,善用幹筆,兼取法雨山學派和婁東派之長。後四王中,王三喜是王虞的侄子,得到了王虞發。王廷之是王久的長子,有著優雅的山水。王是的次子,繼承了他家的學問,使他輕盈飄逸。王也曾就讀於虞山學派。這幾位畫家的相似之處在於:雖擅長壹技之長,名噪壹時,但始終未能擺脫“四大天王”的格局和師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