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元代書畫家、文學家。字子昴,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作孟俯,湖州(浙江吳興)人。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後裔。自幼聰明,讀書過目成誦,為文操筆立就。宋滅亡後,歸故鄉閑居,後來奉元世祖征召,歷仕五朝,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謚文敏。信佛,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1263-1323)弟子。精通音樂,善鑒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真草書俱佳,以真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贊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鐘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
趙氏能在書法上獲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分不開的。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只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壹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昔人得古刻數行,專心而學之,便可名世。況蘭亭是右軍得意書,學之不已,何患不過人耶。”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他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謂“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遙追五代、北宋法度,論者謂:“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衍、郭佑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能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壹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壹卷)。
父與翚(1213-1264)字中文,號菊坡,好書畫,收藏甚富。妻管道升,亦善書畫。弟孟*,字子俊,能作人物、花鳥。子雍亦工畫,趙家藝風,世代相傳。
所寫碑版甚多,圓轉遒麗,世稱“趙體”。相傳他能日作楷書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氏楷書中有不少上乘之作,如《三門記》結體寬博深穩,運筆酣暢圓潤,最適合當字帖。趙氏傳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筆精到,結字嚴謹,如《赤壁賦》堪稱經典之作。
趙體楷書的特點,概括有三:
第壹,趙氏在繼承傳統書法的基礎上,削繁就簡,變古為今,其用筆不含渾,不故弄玄虛,起筆、運筆、收筆的筆路十分清楚,使學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其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學者不僅學其形,而重在學其神;
第三,筆圓架方,流動帶行。書寫趙體時,點畫需圓潤華滋,但結構布白卻要十分註意方正謹嚴,橫直相安、撇捺舒展、重點安穩。只有這樣,才能掌握趙體的特點。另外,他書寫楷書時略摻用行書的筆法,使字字流美動人,也是趙體的特點之壹
所以本人認為趙體應該能行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