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對煙草、橡膠和配料的質量十分講究,技藝不斷提高,使名家名垂青史。記載這些事跡的文獻不僅反映了宋代制墨業的繁榮,而且成為歷史上研究制墨業的珍貴書籍,如蘇易簡的《書房四章》、晁碩之的《莫箐》。油煙墨、漆煙、墨汁都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伊州著名墨工張裕所作的《龍香》曾在水墨界名噪壹時。據元代陶《輟耕錄》記載,此墨曰:“宋熙鳳(元豐)年間,張裕獻禦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名為龍香劑。”可見材料之貴。圖中有龍紋的圓墨是宋代元豐四年所作。這種墨水的形狀和上面的花紋是如此完整和優雅,讓人不禁對宋代精湛的制墨技術印象深刻。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徽州。徽州的制墨業興盛起來,成為當地壹個代代相傳的行業。此時,惠州已成為中國主要的產墨基地。此外,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山西、河南、山東等地的制墨業也相繼繁榮起來,整個制墨業蓬勃發展。
不愧為文房四寶中的珍品,安徽宣紙、歙硯、徽墨、宣筆,以工藝精湛、品種豐富、風格獨特而久負盛名。這件出土於合肥壹座宋墓的元寶,是宋代古墨的“漳州黃山人張古處濃墨”,許多學者稱之為“稀世之物”。
墨水是模制的,松煙墨,而且很大,像壹個用於編織的梭子。它長25厘米,寬5厘米,厚1.2厘米,重158.8克..墨跡正面中間有壹條細線雙通道邊框,“漳州黃山章古”六個大字留在邊框內,其余字跡模糊難辨。據安徽省博物館專家考證,接下來的四個字是“男人濃墨重彩”。那麽,此錠出土的宋墨銘文全部為“漳州黃山張古處濃墨”10字。《墨經》說“楚侯”就是張谷的兒子張楚侯。張裕,張楚侯的祖父,宋熙寧、元豐年間郅州(今黟縣)著名墨工,以制“禦墨”聞名。張祖孫三代都是宋代著名的制墨人,所制精品墨“理論上多肉膩,油光如漆”,成為宋代藏家爭相購買的“墨寶”。元、陶、宋、明、馬、三橫、等都有記載。
這種墨水的尺寸非常罕見。據墨家文集記載,“墨家最難尋和”,墨錠因稍有技術不當就容易破解,故古代墨工“不喜厚大”。據了解,北京故宮博物院有壹件同樣質地的宋代古墨,只有這幅墨的1/3長。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在我國發現的宋代古墨中,這件合肥出土的元寶墨寶尺寸最大,“世所罕見”。
1988 65438+10月,安徽省合肥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人員在合肥市城南鄉五裏沖朱崗村的壹口木棺中發現了這幅墨跡。雖然隨墓主人埋在地下8900年,質地和形狀都沒變,但卻帶著輕微的斷裂和銹跡回到了人間。據墓的墓碑記載,墓主人是馬,北宋大學士舒國公之孫,聖年間合府名臣之子。同時還出土了兩支玄筆、三套硯臺、文具盒,其埋葬日期為宋徽宗中和五叔年(1118)三月沈嘉。由此可見,這種墨跡已有880多年的歷史,經中國文物研究所科技專家修復成原貌,已成為“稀世之物”。
周舍,即現在的歙縣,是皖南古徽州所轄的六縣之壹。出土的“漳州黃山張谷南濃墨”是宋代最大的古墨元寶,有銘文,年代明確,史書有記載,為我國墨史研究提供了非常珍貴的資料。於1994年被定為壹級文物,即“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