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江村道中》
宋代:範成大
十裏西疇熟稻香,槿花籬落竹絲長,垂垂山果掛青黃。
濃霧知秋晨氣潤,薄雲遮日午陰涼,不須飛蓋護戎裝。
譯文
金燦燦的十裏平疇,飄來撲鼻的稻香,紅艷艷的木槿花開在農舍的竹籬旁,迎風搖曳的毛竹又青又長,青黃相間的累累山果,笑盈盈地掛在枝頭上。
秋天的早晨霧氣漸濃,濕潤的空氣令人清爽。正午的薄雲又遮住了太陽,更不用隨從張蓋護住我的戎裝。
賞析
範成大是壹位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生活的詩人,他雖然“累官權吏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嘗帥蜀,繼帥廣西,復帥金陵”,但卻對鄉土具有壹種赤子之心的感情,從“不須飛蓋護戎裝”壹語來看,這首小令當寫於戎馬倥傯之中,寫於他軍旅生活的江村道上。
小令上闋寫他在江村道上的所見:十裏平疇,稻穗已黃,微風裊裊,送來陣陣新谷的芳香,而那素凈的木槿花在農家籬笆前飄落下片片潔白的花瓣,叢叢的青竹間縷縷遊絲正在秋天的麗日下閃著熠熠的金光,詞人騎著馬來到壹處果木林立的山岡下,舉頭壹望,滿樹果實累累壓在枝頭,有的還青綠未熟,有的則已經透著成熟的金黃。這三句詩是三個典型意象群,它把秋日農村的美景作了極其形象的概括,寫出了江南農家的獨特風貌,而且,富有視角的流動感和行蹤的變化性,使讀者隨著詩人的馬蹄“走馬看花”地欣賞江村道上的壹路風光,詞人對農村生活與自然景物的熱愛也便由這景物的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使讀者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
下闋寫詞人在江村道上的感受。當然上闋也是詞人的壹種感受,但偏重於主觀上的壹種情緒的抒寫:“濃霧知秋晨氣潤”,寫出清晨在濃霧中行進的那種微妙的感覺:秋晨田野上往往飄散著濃濃的霧靄。古人說“壹葉知秋”,殊不知濃霧亦可知秋,這種由藝術到哲理性的提煉為人所未道,因而顯得非常新穎獨特。霧濃則濕度大,濕度大則空氣潤。“秋晨氣潤”又是壹句藝術性兼生活哲理性的概括,它毋寧是詞人希望歸返自然的象征。“薄雲遮日午陰涼”是詞人行於江村道上的又壹直覺感受,它與“不須飛蓋護戎裝”相連,就具有了豐富的內涵:“薄雲”就是壹柄遮天蓋地的太陽傘嗎,有了這樣的天傘,人就可以受用天然的蔭涼,而避免酷日當頭的曝曬,這比用車前的飛蓋來遮陽要強似百倍。詞人在這裏好像也有壹種寄托:歸返大自然比之戎裝事主要自由自在得多,小令的深層意蘊就在這裏。
擴展閱讀:範成大主要成就之書法
範成大善書。其書法清新俊秀,典雅俊潤,只可惜他為詩名所掩,書名不彰。明陶宗儀《書史會要》謂範成大“字宗黃庭堅、米芾,雖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範成大的書法曾受他母親的影響,他的母親蔡夫人,是北宋四大書家之壹蔡襄的孫女。
範成大傳世墨跡,以尺牘簡劄居多。他在成都與陸遊飲酒賦詩,落紙墨尚未燥,士女已萬人傳誦,被之樂府弦歌,題寫素屏團扇,可惜這些墨跡都未傳下來。現今所能見到的範成大手跡,以他54歲所書《明州贈佛照禪師詩碑》為第壹,此碑早佚,但有宋拓本藏於日本東福寺。範成大現存的手跡還有《茲荷紀念劄》、《垂海劄》、《荔酥沙魚劄》等,他的行書《田園雜興卷》也常為人們所樂道。明代王世貞在《弇州山人稿》中說:範成大“歸隱石湖時作即詩。無論竹枝、鷓鴣、家言,已曲盡吳中農囿故事矣!書法出入眉山(蘇軾)、豫章(黃庭堅),間有米顛(米芾)筆,圓熟遒麗,生意郁然,真是二絕。”董史在《皇宋書錄》稱其:“(範成大)近世以能書稱”、“字宗山谷、米老,韻勝不逮而遒勁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