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始於唐代,盛於宋代。鈞瓷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窯變珍品,是宋、元、明、清的珍品瓷器。現在是中國五大名瓷之壹,天下壹絕。他以其古樸凝重的造型,嚴謹冷峻的裝飾,清晰神秘的窯變,五彩斑斕的炫目,獨樹壹幟。壹經誕生,就以其高潔清澈、清新潑辣的美感和清純灑脫的文人氣質受到達官貴人的喜愛。入窯壹種顏色,出窯多種顏色,神奇的窯變千年讓世人著迷!北宋惠宗時期,鈞瓷發展到頂峰。惠宗下令建立“官窯”,專門為皇宮燒寶,並將鈞瓷列為“皇家珍寶”,規定民眾不得使用。宋代官窯遺址位於禹州市北部,是為皇室燒制珍寶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每年皇室都會從官窯中挑選36件寶貝,剩下的產品全部砸碎,埋在五個大坑裏,以防有人把砸碎的瓷器碎片復原。而負責這項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名官員。由此可見宋徽宗對鈞瓷的喜愛。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天下黃金桂不如鈞瓷”、“雅堂無鈞瓷不可誇其富”的說法。鈞瓷釉的特點是釉層豐潤,柔和均勻,有明亮的流動感。釉色以紅藍為基調,融為壹體,形如行雲,燦若晚霞,變幻莫測。古人稱之為“窯變”。宋軍窯的改造過程是壹個復雜的過程。鈞釉初仍為天青或“顏色重而藍”的天藍,因綠料中加銅而氧化還原焰後呈紅色,與青色交融,形成壹幅綠中有紅、紅中有紫、紫中有藍、紫中有紫的瑰麗畫面,似玫瑰、似海棠或似晚霞。這種青紫並重的基本色調,主要以官窯為代表,具體表現為器內施青釉,器外施紅紫釉,內外也施藍釉;而且管峻的藍釉不同於北宋初期以神侯鎮劉莊窯為代表的民窯的青釉,純凈均勻。大部分在深藍色的背景上布滿白色的汗狀流紋,少數燒得較好,上面布滿紅紫色曲折的蚯蚓,或紅紫色背景上的藍白色流紋。這些特征正好與的記錄相吻合。青花瓷又稱白瓷,是以含氧化鈷的鈷礦石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繪有裝飾圖案,上覆壹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壹次燒成。鈷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顏色穩定等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主流;它在清朝康熙年間發展到丁奉。明清時期還創制燒制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白黃和老釉青花。康熙(1662—1722)年代跨度長,器物種類豐富,工藝高超。本期用的是浙料和珍珠料。青花的發色前期較暗,中期後呈綠色明亮。早期繪畫以單線平繪為主,氣勢粗獷;中期以後,繪畫以素描、渲染、繪畫相結合為精,以青花色階(即所謂“青花多色”)而備受推崇。裝飾題材多種多樣,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動物、詩詞、博古等,其中最具時代特色的是冰梅、耕織、劍馬人、雙牡丹等。圖案的空白邊緣比其他圖案更明顯。胎兒致密潔白,呈糯米糕狀。釉面堅硬,與胎結合緊密,有橘皮或棕眼,前期呈白色,中期後呈亮白色。除日常器皿外,還有大量的裝飾瓷器,典型的有罐蓋、鳳尾像、花壇、象腿瓶、筆筒等。器物的足也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刀具有兩層;筆筒玉質豐潤;圈足早期多為兩側斜切的尖“鯽魚背”底,中期以後基本為圓形的“泥鰍背”底;大類有雙圈底,出現於明末順治時期,康熙年間開始流行。
上一篇:婚宴酒席有沒有創意下一篇:家裏有壹幅田英章先生的四字真跡。它的價值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