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換高清大圖
定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它是繼唐代的邢窯白瓷之後興起的壹大瓷窯體系。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壹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定窯。定窯原為民窯,北宋中後期開始燒造宮廷用瓷。創燒於唐,極盛於北宋及金,終於元,以產白瓷著稱,兼燒黑釉、醬釉和釉瓷,文獻分別稱其為"黑定"、"紫定"和"綠定"。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
替換高清大圖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是繼邢窯而起的白瓷窯場。器型在唐代以碗為主,宋代則以碗、盤、瓶、碟、盒和枕為多,亦產凈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輕,質堅硬,色潔白,不太透明。定窯由上叠壓復燒,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這是定窯產品的特征之壹。
定窯自古就有南、北之分。最初定窯是在今天的河北定縣,所以用地名稱之為定窯。南宋之後,又在景德鎮開設瓷窯,故河北定縣稱之為“北定”,景德鎮稱為“南定”。定窯燒制的時候是倒置的,所以上邊口沒有釉,並都罩上鋼圈作裝飾以遮掩。
替換高清大圖
據考古發現,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從西安、杭州等地出土的定窯瓷器來看,至少在晚唐就燒制出了胎質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脫胎的上等素白瓷,並且出現了刻有“官”字款的貢瓷;五代時期,有別於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後,恢復使用”官“字款,作為貢瓷的標識。
替換高清大圖
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淚痕者佳。”淚痕的出現,使定瓷具有壹種天然的神韻。再加上不加修飾的刀痕、手掐紋、刀線等的存留,它們不僅沒有使定瓷因此遜色,反而成為定瓷的幾大特色,使定瓷呈現出壹種原始、淳樸的天真美!中國現代美學大師宗白華先生在說到宋代白瓷時,稱其是壹種“初發芙蓉,自然可愛”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