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學(類型學)
貝徹爾夫婦舉辦了壹系列展覽,題為“匿名雕塑:工業建築形式的比較”。
貝西夫婦:“它們基本上都是以匿名為風格標準的建築。正是因為設計的缺失,才顯露出它獨特的氣質。”
“對於貝西夫婦來說,作品在展覽和收藏中的呈現是非常重要的,它的排列清楚地反映了這壹點:幾個圖像(6-24)組合在壹個tableaux中,形成網格圖案。他們將這種方法描述為‘類型學’(typicology),即嚴格的排列,遵循科學的原則,鼓勵觀看者用差異化和比較性的眼光來看待物體。”
“貝徹爾夫婦的比較視角得益於他們頻繁的歐洲和北美之旅,在那裏他們目睹了沒有被時間流逝和城市發展摧毀的工業建築。這生意沒完沒了。”
“貝徹爾夫婦有兩萬多張底片,他們努力記錄‘家族相似性(維特根斯坦)’。這項事業的悠久傳統可以追溯到卡羅勒斯·林奈,並延伸到恩斯特·海克爾和奧古斯特·桑德。”
“對系列原則的強調削弱了單壹作品的表現力,迫使觀者對同壹類型的不同作品進行比較,也標誌著觀者不再需要看單壹的‘傑作’。”
“貝歇耳夫婦將他們藝術生涯前30年拍攝的照片視為保存壹個逝去時代的文件。因此,他們只認為自己是拿著相機的保護主義者。”
(英)彼得·沃森,德國天才1:德國命運的大轉折,第三次文藝復興。
德奧音樂譜系
“巴赫在控制旋律、設置主題和對比、從不同方向探索壹段旋律,然後不自覺地回到音樂主線上,表現出人類音樂成就中無與倫比的編曲能力。這不僅體現在技能的復雜上,其復雜程度是迄今為止無與倫比的。還表現在其持續豐富飽滿的情感上。”
“我們不應該忽視巴赫在形式上的創新:在他的指揮下,大提琴從和聲樂器轉變成了優秀的獨奏樂器。”
“18世紀初,傳統協奏曲中的音樂主題在獨奏者和管弦樂隊之間來回傳遞,這源於大協奏曲中的壹個原則,安排壹群獨奏者與管弦樂隊抗衡。莫紮特通過加入優美旋律所必需的精湛技巧,促進了獨奏的獨立性。也是在他的領導下,協奏曲有三個樂章,並以此為公式。第壹樂章壹般是快板,接著是慢板樂章,最後以回旋結束。這種結構在十九世紀成為標準形式。”
“貝多芬的個人生活並不幸福,這可能是他的音樂不同於巴赫和莫紮特的原因。巴赫和莫紮特的大師級技巧,神秘而完美,像打磨過的寶石壹樣散發著古典冷艷。他們的音樂是神的音樂,而貝多芬譜寫的是人類的樂章。他的音樂來自他的痛苦和快樂。他與世界抗爭,證實了世界的存在。隨著貝多芬音樂的進步,也就是走向人類的偉大道路,他的音樂成就是人類精神領域無可爭辯的豐碑。”
(英)彼得·沃森,《德國天才2: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的崛起》。
作為形而上學的音樂
“托馬斯·曼曾經說過,理查德·瓦格納與阿瑟·叔本華的相遇是他壹生中最偉大的事件。1854年秋,瓦格納把世界看做意誌和表象之後,非常震驚。在壹年的時間裏,他前後讀了四遍這兩冊1000多頁的書。很少有作曲家像瓦格納那樣如此認真地研究哲學。布賴恩·麥咭認為瓦格納本人是壹位哲學家。如果他沒有吸收叔本華的思想,特裏斯坦和伊索爾德以及帕西法爾都不會形成。這個觀點也適用於尼伯龍根環的壹部分。”
“在叔本華之前,對瓦格納影響最深的是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在他的自傳中,瓦格納聲稱當他住在德累斯頓時,他“發現了”費爾巴哈。在他看來,這是“唯壹適合現代社會的哲學家”。詩人格奧爾格·赫爾維格首先指出瓦格納尤其受到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的影響。如上所述,該書認為世界上只有人類和自然,因此任何‘我們之上的存在’都是我們自身焦慮和野心的投射。”
“尤其吸引瓦格納的是,費爾巴哈認為宗教信仰因為滿足了人類的基本需求,所以幾乎是普遍的,宗教的關註點與生物學和物理學完全不同。當我們看宗教時,我們不應該理解天堂或現實的根本方面,而是我們自己。這些思想在《尼伯龍根的指環》這部劇裏都可以看到,很多角色都是“人民初期的神”。在費爾巴哈的意義上,他們是普遍的人類性格和欲望的投射,而不是先驗世界中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