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黑陶可分為三種:細粘土、泥質粘土和砂。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度僅0.5-1 mm左右,表面烏黑發亮,故稱蛋殼黑陶。裝飾紋樣壹般比較簡單,只有打磨透亮的光澤是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這也是黑陶展現其美麗迷人風格的地方。除了尖底瓶、罐、壺外,還有各種黑陶,如李、豆、杯、鼎等。
黑陶技術主要采用陶輪制的方法。它不是靠裝飾取勝,而是擅長造型。黑陶燒制時,采用封窯煙的滲碳方法,陶器表面呈現暗黑色光澤。它的表面被打磨得很平整,只有壹些弦、劃痕或孔洞。黑、薄、亮、新是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壹種薄壁黑陶,又黑又亮,薄如蛋殼,稱為蛋殼陶,代表了這壹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黑陶的造型多種多樣,以復雜的造型為主,簡約的很少,但都端莊秀麗,質地細膩溫潤,光澤沈穩淡雅,有壹種珍珠般的柔美恬靜之美,欣賞價值很高。常見的器皿有碗、壺、罐、甕、豆、單耳杯和水壺。新壹代龍山黑陶的燒制工藝是基於當地的泥質特點和古老的制作方法。具有實用、巧妙、經濟的優點。在成型方面,主要有兩種工藝流程:塑料法和灌漿法。塑性法有選料、球磨、壓濾、真空煉泥、陳化、拉坯、烘幹、切坯、壓延、雕刻、拋光、烘幹、燒成等17道工序。主要用於生產瓶子、容器等形狀較大且不規則的產品。首先將精制的塑性粘土塊放在成型機上進行坯體成型。當幹燥到壹定程度後,將坯料放在成型機上進行切坯和壓延。當坯體含水量為8-12%時,進行雕琢,然後打磨,即可入窯燒制。灌漿法有選料、配料、選型、翻模、灌漿、幹燥、脫模、切坯、壓光、燒成等14道工序。主要用於圓雕、浮雕等異形制品的制作,比塑料法時間短,是壹種先進的制造方法。在燒制上,強調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的逐步升級的滲碳方法,使產品全黑,產品黑度越高,表面越光亮,充分顯示了黑陶的特點。由於選材考究,工藝精湛,不僅器物有孔有紋,而且姿態多變,花紋與造型、色彩與意象和諧自然,典雅、簡潔、明快,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黑陶壹般用快輪制作,形狀對稱規整,做工精細,溫度極高,質地堅硬。由於其應用範圍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常器皿,所以產量雖少,但彌足珍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載體和精美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珍珠那種神秘而誘人的魅力。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工制作。口邊壹般用慢輪修整,有些器皿如易拉罐等單獨制作,然後拼接在壹起。灰陶的燒制溫度約為840℃。
在龍山文化早期,仰韶文化的壹些元素仍被保留和繼承,如杯、敞壺、折壺、閉壺和尖底瓶,而雙耳壺、三耳壺、深腹壺和圓柱壺。這壹時期陶器的裝飾紋樣以籃紋為主,有的陶器在籃紋上還裝飾有幾個甚至幾個附加的堆紋,主要用於強身健體。
龍山文化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占壹定比例,黑陶數量增多。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都達到1000℃。手工制作仍是主要方法,但制輪技術的創新有了進壹步發展,壹些陶器已經成型。主要容器造型有杯、盤、碗、罐、壇、鼎、甑、容器蓋、容器座和新興容器。最常見的裝飾圖案是繩紋和籃紋,也可見少量的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制作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輪制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因此,陶器的形狀相當規則,壁厚非常均勻,產量和質量都大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白陶。黑陶的燒制溫度為1000℃,紅陶為950℃,白陶為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砂三種。細泥黑而有光澤,學者稱之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制陶業高度發達的水平。素面或拋光面最多,裝飾花紋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痕、孔洞等。造型很多,主要有:碗、壺、壇、罐、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這是另壹個。山東龍山文化中的鬼臉三腳架腿和圓形三腳架腿是最具特色的,這在其他文化中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