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劉邦在今天的射洪設郡,距今已有2100多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在此設縣,因資江之箭直射涪江而得名“射江”,北周改稱射洪,沿用至今。中唐時期,射洪人精湛的釀酒技藝贏得了詩聖杜甫“射洪春酒猶寒碧”的贊譽,射洪境內盛產石油、天然氣、鹵水等資源。目前已成功開采3口天然氣井,天然氣自給有余。
桃子龍是遂寧的壹種民間舞蹈,俗稱“脫節龍”,因其脫節的桃形身體而得名。
相傳在川北的“娘娘”會上,家家戶戶都要去廟裏獻桃,才能得到送兒子去娘娘的祝福。後來,在觀音大會和元宵節上,人們把竹編的桃子和五顏六色的裝飾品組合成壹條龍。跳舞時,壹人持寶戲龍,壹人持龍頭,五人持龍身,壹人持龍尾,八個姑娘各持兩朵彩雲隨龍身起舞。因為桃龍是壹條脫節的龍,表演者可以隨意來回移動,壹條接壹條,像龍在雲海中翻滾起伏。
民間有句話說:“蟠龍各玩各的招數,以棘相連。”遂寧陶子龍的制作工藝很有講究。上世紀80年代,民間藝人彭克水制作的陶子龍被綏寧縣文化館組織,參加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受到好評,被中國博物館收藏。
四川仲達音樂民間大型打擊樂。原名“蓬萊大樂”。流行於遂寧市及其邊緣地區。
相傳這種音樂是中國周代宮廷樂師發明的,流傳到唐朝開元年間。唐朝皇帝聽到這種音樂時,高亢悅耳,表演隊伍壯觀雄壯,特命名為“達樂”,是皇帝登基出巡時專用的。明朝末年,壹位年輕的樂師因為戰亂離開了皇宮,後來定居中江,並憑借自己的技藝組建了壹支樂隊,於是幾代人互相攻訐,在光緒年間傳入蓬溪。
20世紀初,四川的中江、金堂、蓬溪、射洪、南充等縣非常繁榮。四川音樂分兩組:主音樂組由足盆鼓、大鈸、大鑼、饒碗、簪、蘇碗、蘇柴、鏗鏘、鐃鈸等組成。輔樂組演奏時,兩組樂隊重疊交替,陣容龐大,場面壯觀,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曲牌有“雲頂番”、“鳳點頭”、“飛蛾”、“倚藤”等十余種。
原汁原味的蓬萊大曲節奏歡快,洋溢著熱烈喜慶的氣勢,融合了北方鑼鼓的陽剛之氣和四川民間打擊樂溫柔嫵媚的風格,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地方文化特色。之後,蓬溪縣文體局組織專人進行挖掘整理。根據傳統調式和巴蜀文化的特點,蓬溪大月更名為中川大月,並創造了壹種新的樂器,即“五洲清瑞”。改進了樂器組合,調整了鼓樂隊形,使中川大嶽的場面更加壯闊,節奏更加激烈,高潮叠起,豪氣迸發。人們稱贊“四川仲達音樂”是四川的“雄壯鑼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