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檔案應受尊重”的理念,改變了過去各國銷毀古檔案、保存近世檔案的習慣做法,導致各國紛紛確定檔案的“禁放期”。如:英國1660,法國1830,美國1861年。
提出了檔案鑒定的原則和標準,改變了近年來各國粗線條的傳統做法。
指出檔案來源是最重要的鑒定標準之壹,這是來源原則在鑒定領域的首次肯定。
2.英國:20世紀20年代的“行政官員決定論”。
代表人物是英國檔案學家簡金森。他的核心思想是,檔案人員不應該參與文件的鑒定和銷毀,鑒定應該由行政官員自己決定。
壹方面,他認為,文件是行政活動和事務處理的原始證據,不能讓後處理者人為幹預,否則會損害文件的原始性。另壹方面,他認為檔案工作者參與文件鑒定會玷汙檔案作為原始證據的神聖性,妨礙檔案保存的目的。
簡金森的“行政官員決定論”是壹種經典的評價觀點,是保守的。
3.波蘭:20世紀30年代的功能評價理論。
波蘭學者卡林斯基在德國學者梅茲內爾的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功能評價理論。
他認為,檔案的價值和保管期限的長短與形成機關的地位和職能重要性成正比。他把檔案分為兩類:壹類是最高行政機關的文件,壹般應永久保存;另壹種是下級機關的文件,過了壹定時間就可以銷毀。?
“功能評價論”具有科學性和普遍性,但其局限性和片面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4.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文件雙重價值理論”。
美國檔案學家謝倫伯格(Shellenberger)提出了“文件的雙重價值理論”,認為公共文件具有兩種不同的價值:
第壹,原機關的第壹價值;體現行政價值、法律價值、金融價值和科學價值。由組成機關的行政官員評價。
第二,其他機關和個人使用的第二價值;體現證據和情報的價值。鑒定由檔案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完成。謝倫伯格被譽為“美國檔案鑒定理論之父”。
5.美國:六七十年代的“功利主義”。
它是在謝倫伯格之後由美國檔案學家提出的。他們的核心觀點是把學者特別是歷史學家的實際使用和預期使用作為鑒定檔案的最重要標準,主張第二種價值決定檔案的根本性質。“功利主義”後來被美國檔案工作者批判和否定。
6.歐美國家:20世紀八九十年代,“宏觀評價理論”又稱“新功能評價理論”。
德國檔案學家漢斯·布洛斯(Hans Booms)在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了“社會分析與功能鑒定”理論,該理論在90年代末基本成熟。其理論核心是文件制作者體現社會價值的職能。
美國的“文件戰略”是由檔案學家海倫·塞穆爾(Helen Semoores)提出的。最初的核心是以文件的主題為主要鑒定標準,到了90年代初完善為根據文件形成機關的職能來判斷文件的價值。
加拿大的“宏觀評估戰略”是由加拿大學者特裏·庫克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績效法是以文件的有機聯系為基礎,以文件的來源為中心,分析和識別文件形成機關的職能、計劃、活動和業務的重要性。
荷蘭“宏觀鑒定法”根據文件形成的背景和下屬部門的職能鑒定文件,采用“三方協商”(政府機構專家、文件管理者和檔案專家)和“公眾評價”(考慮並參考公眾意見和建議)。
澳大利亞的“宏觀評價法”提出了功能分析和利益相關者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