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塊石頭不僅體積小,而且立在壹個斜坡上,而立在上面的巨石卻穩穩地立了幾百年。這種奇觀可以說是極為罕見,所以也有“三晉第壹奇石”的稱號,也就是壺中奇石。
誌國奇石,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婁子山西麓,據說是城臺的講臺。從遠處看,四周都是山和懸崖。在壹個草木茂盛,野花翠柏環繞的地方,壹個斜坡突兀地拔地而起。在這個傾角約40度的山坡上,矗立著三塊巨石,稱為“撐鍋石”。
三石背襯蒼管,臨臨汾深溪,綠植繁花環繞,蔚為壯觀。那塊看似岌岌可危,下壹秒就要倒下的石頭,千百年來被雪、露、雨沖刷,讓遊人無不為之驚嘆,因此被稱為“三晉第壹奇石”。
誌國奇石所在的嶙峋巖石是壹片完整的頁巖。在其高約20英尺的巖壁上鑿刻著四個遒勁有力的大字“紫塞長城”。字符為長方形,每個字符長約1.3米。明鄭德七年,寧武關士兵張鳳儀題寫,名曰“摩崖石刻”。在這塊巖石上,是神奇的撐鍋石。
壺石由兩塊石頭支撐,成品呈之字形。三塊石頭加起來有兩米多高,每塊石頭的形狀都近似圓形,所以接觸面不大,基本是垂直的。
這塊巨石高約3米,寬約2米。其實就是用兩塊不到壹尺見方的小石頭作為柱腳,立在陡峭懸崖邊緣光滑的石面上。柱腳間隙很大,可以同時容納三個人。
有很多人不信,就推。奇石巍峨,絲毫沒有動搖;三個人去推,還是如此。如果我們用十個或二十個大力士壹起推,巨石只會輕輕晃動,不會移動。傳說在這個建軍工廠修路的時候,修路的人怕他們倒下,就用鋼絲繩使勁拉,他們依然屹立不倒,絲毫沒有動搖。
當地人對這種奇怪的石頭有很多傳說。傳說古代河流泛濫,洪水嚴重時,五帝派水官治理。這裏正是水官泰謙與汾魔交戰的地方,也是治水的總臺。泰謙會把泰華做成壹個巨型的炊具,上面的巨石就像壹口大鍋,下面的兩塊小石子就是大鍋的支架。然後他砍樹當柴燒,用這個大鍋煮被洪水淹沒的水澤。
神奇的是,從此汾河壹帶就是水漲船高,五谷豐登,人民生活幸福。
雖然傳說不能完全相信,但這塊巨石在這裏穩定了數百年,的確是壹個奇跡,吸引了眾多地質專家前來參觀考察,也揭開了人們多年來的疑惑。
專家仔細研究後發現,這三塊看似獨立的石頭其實是壹體的,甚至有兩塊作為腿的小石頭和下面的基底巖石連在壹起。應該說是壹塊巨大的巖石,在外力作用和常年自然風化下逐漸形成這種形狀,而不是人們所認為的三塊獨立的石頭。這說明大自然的力量是偉大的,壹塊石頭能雕刻成這樣的樣子,不得不讓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