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是錘砧工作的專家,苗銀匠也是造型設計的專家。壹方面,苗銀匠擅長從女子刺繡、蠟染圖案中汲取創作靈感。另壹方面,作為分支中的壹員,也為了在同行中獲得競爭優勢,苗銀匠根據本部門的傳統習慣和審美情趣,註重細節或局部的描寫。工藝的完善使苗族銀飾日臻完美。當然,這壹切都必須建立在不觸及銀飾整體造型的前提下。苗族銀飾在造型上有其穩定性。祖先壹旦確定了形狀,就不能改變,往往形成壹個分支的重要標誌。
苗族婦女的銀飾,愛它的潔白,珍惜它的無瑕。所以苗族銀匠除了加工銀飾外,還要負責去除銀飾上的汙垢和汙物,俗稱“洗銀”。他們用硼砂水塗在銀飾上,用木炭燒去附著其上的氧化層,然後放在銅鍋裏用明礬水煮沸,用清水洗凈,再用銅刷擦幹凈。這些銀飾品光亮如新。
歷史上,銀飾品加工的主要原料是銀元和銀錠。也就是說,苗族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些年來,積累的銀錢幾乎都被投入了大熔爐。正因為如此,當地銀飾的銀純度以當地流行的銀幣為準。比如民國時期,黔東南的疆域以雷山為界。北方的銀料來自海洋,純度很高,南方的銀飾來自二號,質量很差。20世紀50年代以後,黨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每年都以低廉的價格分配苗族特銀。
苗族銀飾工藝代代相傳。由於生產條件的限制,苗族人非常依賴手工,所以他們發展出了輝煌的手工藝能力,在某些領域甚至可以說是“大話西遊”!每壹件苗族銀飾都獨具匠心,精美絕倫,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相對於機械批量生產的銀飾,手工銀飾真正承載了苗族的文化和傳統。
苗族銀飾全部手工制作,有30多道工序,形成了鑄造、錘打、焊接、編織、水洗等壹整套工藝流程。
第壹種是澆鑄,就是把銀放在“銀巢”(坩堝)裏,把坩堝放在爐子上,全部用木炭覆蓋,用風箱吹來升溫。待銀料完全溶解成液體後,倒入卡形谷殼槽中。大約半個小時後,銀料凝固,然後取出,趁熱錘打。
錘是先把燙好的銀錘成方形的長條,如果需要做銀片,就把它攤開,如果需要做銀線,就把它錘成細細的圓形長條,然後用線眼板畫出來。苗族銀飾多由方條、圓條、薄片、細絲等構成。方、圓棒做工粗糙,工藝簡單,多為錘打。電影制作更精細,工藝要求也高,需要的時間也多。先把銀條錘成大塊,然後根據需要切成小塊,在模具裏壓成圖案的輪廓,再粘在樹脂板上,雕刻成細致的圖案。銀線的制作比較復雜,分為粗細和粗細兩種。苗族藝術家已經掌握了絲綢繪畫的技巧。他們用壹種特殊的絲眼板,有粗、細、方、圓等不同的眼孔,可以畫出直徑4毫米的粗絲或電光絲。這個繪制過程可以和全國聞名的成都相比。
合成各種組件的過程就是針織過程,再輔以使用焊接等工藝將不同的組件固定在壹起形成。
之後將整件首飾放入專門的溶液中清洗去除汙漬,或者將壹件件仿古銀飾放入溶液中清洗成光亮耀眼的首飾,這是最後壹道工序。
苗族銀飾相關用具有:火爐、風箱、坩堝(俗稱銀巢)、錘子、角錘、鐵砧、圓木桌、打孔工具、雕刻工具、拉絲眼板、銅鍋、鉗子、鑷子、油燈吹管、鉛坯模具、樹脂板等。
苗族銀飾的加工都是在家庭作坊裏手工完成的。苗族銀匠不僅是錘砧工作的專家,也是造型設計的大師。他們善於從女子刺繡和蠟染圖案中汲取創作靈感,並根據傳統習慣和審美趣味,在細節和局部描寫上進行創新。經過銀匠的巧妙設計和加工,每件銀飾品都各具特色。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四環梅花環”,它像壹個現代的小魔方,由四個環組成,每個環上有“
苗族銀飾的工藝在黔東南和湘西是最高的。有些銀飾制作工藝非常復雜,如湘西、黔東北地區著名的銀花、腰鏈、銀羽、銀泡、銀雀、銀繩、銀冠、銀羅漢、銀鈴、銀鏈、銀花、銀耳環、牙簽、銀鈴、銀蝴蝶、銀披肩、銀冠等祭祀用品。制作這種銀飾需要大量的工作,有的還要經過多道工序的加工,比如制作銀繩,把銀抽成頭發絲壹樣細的銀線,然後收集幾十根銀線,編織成壹條六邊形的銀繩,每邊都是人字形,損害了很多銀匠的視力;再比如壹對銀角需要焊接203片銀花,每片都需要手工編制焊接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