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第二十屆中國企業家兩會沙龍上,王小川表示人工智能已和人們生活融合,他稱曾做過壹個調研,問年輕人選擇剁壹只手還是留手機,很多人選擇剁手也要留手機,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身體的壹部分。
筆者以為,王小川說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身體的壹部分,並不過分。但是,他的那個“調研”,問年輕人選擇剁壹只手還是留手機,很多人選擇剁手也要留手機,可信度不高。
王小川的這個說法雖然誇張,但是,年輕人對手機過於依賴,也是事實。
2013年七月下旬,微信曾經發生故障,很多人打開微信,卻看不到朋友圈有任何更新。這次由光纜故障引發的騰訊微信障礙,導致很多人和小夥伴失去了聯系。南京某高校大三學生林兮說,沒了微信,讓她頓時感到了“空虛寂寞冷”,“好像壹下和全世界都失去了聯系,壹早上都魂不守舍的。“微信掛了之後,發現每個人都很抓狂,我也是。也不知道要等誰的消息,反正就是不踏實得很,這又是啥癥狀?”對此,有人回復:“手機依賴癥,我們是病友,數據連接就是我們的氧氣。”
真是沒想到,微信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如果用“深入骨髓”來形容,似乎並不為過。
有網友調侃:“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我們坐在壹起,妳卻在玩手機。”網絡世界的無比熱鬧,映襯了現實世界的空虛無聊。曾經有這樣壹則消息:因為孫子、孫女在飯桌上玩手機,爺爺感覺受到冷落,於是怒摔盤子。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坐在壹起,妳卻在玩手機”的現象比比皆是。心靈遊離於身體之外,壹旦離開網絡世界,“生活的樂趣都沒有了”,已經成為壹種可怕的瘟疫。很多人患上了網絡依賴癥、手機依賴癥。不只是在中國,有報道稱:美國壹項調查得出結論:每位智能手機用戶,平均每天必須查看手機34次。
有壹個很普遍的現象:遇到不懂的問題,上網百度壹下。這種對網絡的高度依賴,已經讓壹部分人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更為可怕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變得日益淡漠。特別是在職場如戰場的當下,“宮心計”已經成為“成功學教程”的重要內容;鄰裏之間也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住在對門不相識的現象相當普遍;夫妻之間也患上了“下班沈默癥”。
種種跡象表明,手機的確已經成為人們高度依賴的點子產品,是喜還是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