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朵青花,在時光中不老,它跨越時間的河流,跨越王國的疆界,在世界範圍內被收藏、追捧,成為中華文化的使者,但青花在華夏真正成熟的時期以及它的由來,卻並不被人廣泛熟知。
康熙青花瓷的產生背景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隨著清初順治時期社會經濟和政治上的初步穩定,至康熙時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而康熙皇帝本人作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潛心於漢文化的同時學習和引進了大量西方先進技術,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產燒制方面,清政府首先於順治二年宣布:“除轄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價。”廢除了明代以來的匠籍制度。
而後又於康熙二年實行“班匠價銀,改入條鞭內征收。”這壹系列制度的改革,在壹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上的束縛,促進了陶瓷業的長足發展。
但由於瓷器的主要產地江西,壹直處在南明抗清活動最為頻繁的地區,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戰爭的影響,陶瓷生產受到了壹定程度的破壞。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鎮首先恢復了禦器廠,陶瓷生產也逐漸走向正軌,而後又實行了將壹定量宮廷官窯瓷放置於民窯裏最好的位置中燒制,即所謂“官搭民燒”。
這種燒制方式的實行,使得民窯燒造技藝有所發展。另壹方面,民窯瓷器也同樣的發揮著重要作用。
康熙民窯瓷器以青花瓷為主,與官窯瓷器相比,雖然總體質量遜於官窯,但在藝術表現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約束,且勇於探索,大膽創造將實用與觀賞融為壹體,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
官窯瓷器的燒造,雖有種種限制,但由於宮廷的財力和威信,優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來,在文人士大夫的參與指導下,表現出他們對美的理想,創造出美的作品。
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記錄的那樣:“參股今之式,運從新意,備諸巧妙,於彩繪人物、山水、花鳥各極其勝,及成,其精美過於明代諸窯。”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稚雞牡丹紋鳳尾尊
康熙年間燒造的瓷器,品類之盛,數量之多,流傳之廣,蜚聲海內外,可謂空前。
例如十七世紀末的德國國王奧古斯特·斯,特別喜愛中國瓷器,他曾買過約兩萬余件中國瓷器,並且親自為這批瓷器編號入庫。
這還不夠,他立誌要效仿中國燒制瓷器,因為燒制致力於藏品出手131-0171-3004秦先生瓷器需要特殊的土,當時德國還沒有這種土,他便下令四處尋找,並參與設計瓷器樣本。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燒制成功了。
現在非常有名的德國麥森瓷器就是這位喜愛中國瓷器的德國國土領導研制的。
這位外國國王尤其偏好康熙青花瓷,他曾經用他軍隊中的壹個兵團向奧地利國土交換了壹組清代康熙青花瓷器。
這組瓷器,至今仍保留在德國;它們包括兩個大罐,兩個瓶和壹個尊。這裏借用瓷器鑒賞家耿寶昌的話來形容它們“我曾見過這些文物,它們確實非常精美。”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這時瓷器的生產,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為主,藝術成就達到了壹定的高度,此點亦可從古代文獻中找出依據。
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為極軌”,(節錄自《飲流齋說瓷》中的“說彩色第四”壹節)。清代人陳瀏在其著作《陶雅》壹書中稱:“雍(正)、乾(隆)兩朝之青花,蓋遠不逮康(熙)窯。然則,青花壹類,康(熙)青雖不及明(代)青濃美者,亦可獨步本朝矣。”
對於這段話,我們可以按照《中國陶瓷史》中的觀點理解,那就是:從濃美角度講,康熙青花是否壹定不如所有的明代各朝青花,還可以再研究,但康熙青花卻可以“獨步本朝”。
因此,康熙時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國的陶瓷發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純,發色青翠,造型多樣,紋飾優美而久負盛名,這是清代歷朝青花瓷器都無法與之相比的。
正是如此,自清朝末年便掀起了壹次又壹次的崇尚康熙青花瓷的浪潮。
故宮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雙龍戲珠紋三足香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