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硬幣的“工作”是充當中介。但隨著收藏和投資的需要,衍生出壹些硬幣的其他用途。盡管硬幣有不同的分類標準。但是,根據收藏需要,按發布目的分類應該是最基本、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分為:
貨幣流通
這是壹種原始意義上的硬幣,為“流通”而發行。主權發行人按面值投放市場,並按面值進行交易。流通貨幣由普通金屬或貴金屬制成;流通量不限,壹般較大;發行年份可能是間歇性的,也可能是連續的;相同面額和設計的硬幣在不同時期發行。根據其實際用途,可分為“非流通”和“流通”兩種流通貨幣。
主幣和輔幣流通幣元幣(長城幣、牡丹幣、菊花壹元)為人民幣主幣;只有流通中的角幣和分幣才稱為“副幣”。
收集流通貨幣。流通貨幣的初衷是“流通”而不是“收藏”。但是,可以收集流通貨幣。目前,流通貨幣收藏仍是剛從事硬幣收藏的錢幣收藏者的主體。
當然,流通貨幣的收藏價格通常會高於甚至遠高於其流通價格,所以對於這種貨幣,最好的收藏方式是在流通中收藏,即產品在日常流通中看起來很漂亮.較小的面額被“保存”。也就是說,流通價格代替了收藏價格。但這種做法受國家、顏值、年齡的限制,難以“全”收。
二、以下四個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或影響硬幣的價值:
第壹,“稀缺珍貴”。硬幣的稀有程度決定了它的價值。壹般來說,硬幣越稀缺,它的價值就越高。但是必須註意的是,硬幣的稀缺性並不壹定與硬幣的年代有關。例如,雖然許多中國古代硬幣通常只賣幾美元,但 1913 年的自由鎳價值超過 100 萬美元,因為存在的前者太多,而已知的後者只有 5 個。
其次,硬幣的狀況和等級也會影響其價值。硬幣的狀況越好,等級就越高,因此其價值就越大。壹枚全新的、未流通的硬幣可能比已經流通的狀況良好的硬幣貴數百倍。
第三,硬幣的材料價值取決於所使用的貴金屬。金銀、鉑金幣的價值通常不低於原始金屬。
第四,對硬幣的需求也會極大地影響其價值。壹些較大的硬幣比較小的硬幣更貴,因為它們更受收藏家歡迎。比如1916年的錢幣存量40萬多,而1798年的錢幣存量只有3萬多。原因是許多收藏家更喜歡 20 世紀早期的硬幣而不是 18 世紀的硬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