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詳細分析曹全碑的結構特征之前,我們先來談談研究紀念碑結構時應該註意的問題。
要寫好《曹全碑》的結構,就要盡量做到縱橫位置準確,應對筆畫清晰。“縱橫占”是指每壹筆的位置,縱橫占多少位置。筆畫的位置不同,所以縱橫位置也不同。吃到正確的縱橫空間占用和寫出好的結構有直接關系。然後理清每壹筆或每壹部分之間的呼應關系,同時壹定要看清字勢,在筆中表現出來。
來曹全碑之前,首先要仔細看帖子,也就是壹定要仔細觀察字,把書架從每壹筆到整個字的特點都背下來。只有仔細觀察,註意點畫結構的排列,筆畫的升降,轉折或方圓,壹壹記憶,才能更好地把握字體的風格,提高臨摹能力。這是帖子的第壹步。
其次,觀察單詞要準確。正如王羲之所言:“聚精會神靜心,預判字號,下垂,直振,通筋通脈,然後寫字。”動筆前,要開動腦筋,努力把長短、歪斜、厚薄、轉折、擡壓和架體結構的排列弄清楚,記在心裏,這樣才能寫得準確。
第三,穩寫。也就是說,在書寫的過程中,筆要穩,筆要發到底,筆要準備充分。這就需要受訓者努力,努力學習,努力實踐。只有反復練習,才能遊刃有余,運用自如。
讓我們詳細分析壹下曹全碑的結構特征。
1.平伸。扁圓形結構是韓立的* * *本性,這是由韓立傾向於采取更多的水平位置決定的。但是的壹些文字結構近乎扁平,這在其他漢碑中並不多見。如圖壹,“* * *”,兩根橫梁向下展開,左右擺動,上面兩根豎梁對應下面兩根緊梁,可見中宮的緊結,與中間的壹大波畫形成對比。圖2中“直”“鄧”二字的橫畫,猶如體操運動員伸腿,上身勻稱,收緊。圖3中“緣”字左右如壹把大傘,完全遮住了中間部分,而“元”字的豎鉤則盡量向右延伸,使整個字飄逸舒展。
2.大小是交替的。這也是曹全碑的結構特征。大的像圖4中的“薛”字,小的像“剛”字。兩者的大小比例大約是壹倍。由於這塊碑上間距寬,線條稀疏,結字的大小在井井有條的宏大構圖中顯得層次不齊,富於變化性和自適應性,故大者不見其大,小者不顯其小,從而達到了相輔相成的辯證統壹。也可以看出作者很善於運用對比的方法,通過文字的大小長短結構來豐富這座紀念碑的構圖。
3.這塊布很勻稱。這主要表現在壹個字的點畫之間的協調,同壹點畫之間的距離大致相等,字的筆畫組合也是密集對稱的。如圖5,“潮”字左半部分畫密排,右半部分畫疏排。筆畫之間的間隙非常均勻,左右壹致,疏密有致。反復點劃圓圈者,如“有”字中的兩個“瑤”,大小相同但不死板。這樣的結構安排賦予了曹全碑整潔、穩重、精致、優雅的氣質。
4.隨意收起。結構的伸縮是韓立古跡的主要特征,這在曹全碑尤為突出。它的回縮主要通過挑波和撇波的左右拉伸來體現。如圖6,“刊”字左松右緊,而“易”字反過來,即“經”字放下,“忍”字放下。這樣,高低錯落,寬窄變化,兩部分的疏密遠近得到了恰當的調和,使人物形象生動,富有彈性。可以說,收藏在曹全碑達到了極致,成為這座紀念碑不可或缺的主要特征,也是它走向成熟的標誌。這類人物大多筆畫流暢,動於無聲,燕尾,體態舒適,疏密和豎斂的對比特別強烈。曹全碑優雅美麗的風格主要體現在這裏。
5.鋼筆壞了。如圖7,“國”字上半部左右角的筆畫斷開書寫,顯得飽滿而不勉強,中間的“或”則引出空靈,更顯空靈。再比如“陸”字的左邊,應該是上半部的第二條橫線和下半部的豎線連在壹起的地方,現在卻分開了,和右邊合在壹起成了壹個字,左邊斷了,右邊連在壹起,卻又相映成趣。
6.擰緊和松開。“曹全碑”這個詞是美麗而優雅的,就像壹個仙女從地球上下來,她在九霄雲外。它不僅比壹般的漢碑更平,而且與其重心的上梁和中下延伸關系密切。如圖8,“易”字上面短,下面筆畫高,或豎或散。再如整個“裏”字向上折起,緊緊纏繞在中宮的上半部,向左逃逸出壹條粗大的弧線,在疏密的強烈對比中更有節奏感。這種緊密貼合的結構是形成優美藝術風格的關鍵要素之壹,它和古拙樸素自然的美都是美的,不能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