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識別其優勢,應從其身體的各部分來進行觀察和區分。首先,因為蟋蟀打鬥交鋒是用頭撞頭的方式進行的,因而,頭是壹個關鍵部位。善於打鬥的蟋蟀,頭要大,頭大的蟋蟀才能顯出其雄健、剽悍、有力。所以行家看蟋蟀,總是先要看頭。還要從頭的顏色來辨別。頭色呈青金色、紫櫻桃色、黃古銅色者,皆屬上品,但比較少見,不易獲取。純黑色和純白色者次之。若既青又白,中間有混合色者,並非良種。有些蟋蟀腦門上有細細的直紋路,被稱為“麻路”,這種蟲的頭稱為“麻頭”,它與額前有1條白紋的壹起被認為是上好的類型。而有羊角、牛角式鬥紋,都屬於打鬥不堪不擊的次品。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總科。亦稱促織,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竈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據研究,蟋蟀是壹種古老的昆蟲,至少已有1.4億年的歷史,還是在古代和現代玩鬥的對象。
全世界已知 22 亞科55 族 595 屬(包括 17 個化石屬),約 4649 種(亞種)(包括 50 個化石種)。該科昆蟲體長大於 3mm,缺少鱗片;觸角絲狀,長於身體;跗節 3 節,前足為步行足,脛節常具鼓膜聽器,後足為跳躍足;多數種類雄蟲前翅具發聲結構;雌性產卵瓣發達,呈刀狀、矛狀或長板狀。
蟋蟀多數中小型,少數?大型。蟋蟀科種類體長大於3mm;體色變化較大,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或為綠色、黃色等;體色均壹者較少,多數為雜色。身體不具鱗片。口式為下口式或前口式。觸角絲狀,遠長於體長;觸角柄節多為圓盾形,窄於或等於額突;少數類群為長盾形,較大,寬於額突。復眼較大,壹般為頭長的1/4~1/2;單眼壹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線狀排列;中單眼位於頭背側、顏面或額突頂端 。黃褐色至黑褐色。
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桶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腹部末端有兩根長尾絲,如果是雌蟲,還有壹根比尾絲還長的產卵管,分辨雌雄還有壹招,翅膀有明顯凹凸花紋的是雄的,翅紋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聽器是在前腳節上。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item/%E8%9F%8B%E8%9F%80/76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