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成立於1925年10月10日,至今已走過了80多年的非凡歷程,今天正以全新的、堅實的步伐,向著世界壹流博物館邁進。上世紀40年代末,故宮博物院抗日戰爭時期南遷文物的1/4運到了臺灣,1965年在臺北成立故宮博物院。從此,世界上同時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
為了行文簡略與讀者易於區分,本文把“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簡稱為“北京故宮”,“臺北的故宮博物院”簡稱為“臺北故宮”。 北京故宮博物院85%的文物藏品屬於清官所留,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的92%來自清官。這些文物的來源比較復雜,除過大量的清官舊藏,也有壹部分為清官遺存。回溯並梳理清官舊藏的來源,對兩岸兩個故宮博物院文物的構成及特點當有更多的了解。
中國歷代宮廷都收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到宋徽宗時,收藏尤為豐富。《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圖錄》,就是記載宋朝宣和內府收藏的書、畫、鼎、彜等珍品的目錄。清代帝王重視文物收藏,特別是乾隆皇帝,更使宮廷收藏達到了極盛,清官編有《西清古鑒》、《西清續鑒》甲乙編及《寧壽鑒古》,均為清官所藏古代銅器的著錄;另有《石渠寶笈》、《秘殿珠林》,為當時宮廷所收藏各類書畫的著錄。這些收錄清官藏品的書籍均編寫於乾隆、嘉慶年間,並形成了以考據為特征的乾嘉學派。見於著錄中的很多古代文物早已散失,但也有不少幾經聚散,歷盡滄桑,保存了下來。例如晉王詢《伯遠帖》、隋展子虔《遊春圖》、唐韓混《五牛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等著名書畫,都曾載在《宣和書譜》、《宣和畫譜》或《石渠寶笈》中,現仍藏在北京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