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小說以其對社會生活的全景觀察而聞名。《子夜》的舞臺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初的上海。作家沒有截取壹條小巷或壹個街角,而是以俯視的視角展現了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華客廳,光怪陸離的夜總會,工廠裏錯綜復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尖叫的大火,詩人教授的高談闊論,女士先生們的悲情愛情,所有這些都組合成了《子夜》的情節。同時,通過壹些細節,作家觸及了農村的場景和中原正在進行的戰爭,進壹步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的意圖:“大規模地描述中國的社會現象”,“全面地表現1930年動蕩的中國。”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和“全面”的描寫,並不是生活片段的隨意拼湊。他精心的結構和周密的布局,通過主人公吳蓀甫的事業興衰史和性格發展的歷史,觸動了其他多重線索,使整篇文章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場景,又沿著壹個意義方向向縱深推進。最後,吳蓀甫的悲劇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對中國社會性質的理性認識:“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更多的是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淪為殖民地。”子夜是怎麽寫的?
茅盾幾乎是抱著寫歷史的態度寫小說的。《子夜》的情節嵌入了1930年5月至7月的真實歷史時空。小說中描寫的債券交易、蔣與之間的戰爭等場景,都是有據可查的真實史實。《子夜》將這種非虛構的話語引入小說,與虛構的話語融為壹體,應該說是壹種大膽而富有創造性的文體實驗。《子夜》的史詩性無疑得益於“詩”與“史”的巧妙調整與結合。
《子夜》整體布局史詩,但細節描寫極為委婉細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細微而顫抖的漣漪。早在30年代,吳宓先生就指出了這壹特點,並大加贊賞,說《子夜》“筆法優美,充滿美感,筆觸不可控制”。極其難能可貴的是,它的微妙之處可以還原和變化。”茅盾認為吳宓的評論確實很欣賞“作者的別出心裁”。我走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