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套書分為經、史、書、集四個部分,共44類。還包括《論語》、《大學》、《孟子》、《中庸》、《周易》、《周立》、《禮記》、《詩經》、《孝經》、《尚書》、《春秋》、《史記》、《爾雅註疏》、《說文解字》。
[編輯]
《四庫全書》編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朝廷設立“四庫全書館”負責編纂《四庫全書》,由乾隆六子顏勇任館長,任命長公主余敏忠為社長,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為副社長,並召著名學者紀昀為主編,開始編纂這部卷帙浩繁的書。陸、孫士毅、戴震、周永年、邵等學者也參加了編纂。有3600多位學者、學者參與編纂並正式上市,有3800位文案。
《四庫全書》收錄了當時全國各地收集的流通書籍、清代朝廷收藏的書籍和《永樂大典》編纂的善本。據統計,僅藏書數量就達13501。經過篩選,這些書是按照“書目書”和“書目”收集的,其中“書目書”並不記載整本書,只是摘錄部分內容,而“書目書”是經過整理、校勘、考證後,以特定的格式復制保存,復制後還要與原文反復校勘。最後是3461本書。
為了美觀和易於識別,《四庫全書》采用分色裝飾,經線為綠色,歷史為紅色,分系為白色(或淺藍色),收藏為灰黑色。四種顏色的確定取決於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因為《四庫全書》的目錄是全書的大綱,所以采用了代表中央的黃色。
乾隆四十九年(1784),四套書陸續完成,全書七冊,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的文遠閣、京郊圓明園的文遠閣、奉天宮(今沈陽)的文水閣和承德避暑山莊的金文閣,合稱“故宮四院”(或“北四閣”)。文宗閣建於鎮江金山寺,文慧閣建於揚州大觀堂,溫嵐閣建於杭州西湖宮鼓山聖音寺,即“江浙三閣”(或“南三閣”),各有壹份。壹份副本保存在史靜皇家藝術學院。其中文遠館完成最早,校勘更精,字體更工整。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乾隆皇帝發現部分書籍在《四庫全書》中有謗文,於是下令對《四庫全書》進行重新檢查,最終刪除了11冊史書異同記錄。不過,這11本書雖然從《四庫全書》中刪除了,但仍然存在於宮中,並未被銷毀。這11本書有9本至今還在流通。
嘉慶八年(1803),紀昀主持了《四庫全書》官書最後壹部分的補充工作,進壹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