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我所經歷的勃利陶瓷廠的故事

我所經歷的勃利陶瓷廠的故事

作者? 許長貴

? 關於陶瓷的故事我知道的並不多,我壹生喜歡喝酒,究竟是先有酒,還是後有陶,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沒有陶器就裝不了酒,可見陶瓷的源遠流長。

? 勃利陶瓷文化產業園的前身就是1959年由王福海、王衍堂等幾名山東人所建的瓦盆窯,後來變成縣陶瓷廠。我是1976年由縣勞動科分配進廠當工人。當時工人***150名,廠長趙昌林是個退伍軍官,山東人。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後期,我們上班每天聽紅歌,學小靳莊,搞理論宣講,開會,看各車間的文藝節目表演。下班後還要進行兩小時的義務勞動,因為我年令較小,累地直發蒙。當時廠隧道窯剛剛建成,為了樹立典型人物,弘揚勞動模範,當時任廠副書記的鐵姑娘吳桂榮等人來到燒成車間拍照扛大缸,只見倆工人把大缸架到矮小瘦弱的鐵姑娘身上,只見她的腿已經發抖,沒等拍照完大缸掉下來了,把我笑的肚子疼。但這樣的勞模鐵姑娘還是登上省市縣的報紙。正所謂:陶瓷之花鐵姑娘,弱身為廠扛大缸。壹雙玉臂擎天日,革命理想放光芒。

? 當時抓革命促生產的口號響徹整個廠區。主要產品有民用缸,瓷管,小壇花盆等。產品質量都很好,我記得有壹次大缸燒成欠火,發白又出現陶裂,廠長趙昌林,外號趙山東子發火了,把粉粹、制缸、燒成等等車間主任都罵了。會後又讓大家排隊到操場跑步,幾圈不停。燒成車間主任張東來,歲數大個子較高,光頭、白臉特長,只見他累得四肢無力,雙眸無光,身不由己癱座在地上。為了產品質量,廠長把部隊作風都用上了,看在眼裏,至今笑而難忘。

? 當時陶瓷廠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各有千秋。隧道的余熱利用就是由當年的工人劉喜春(現任勃利縣社保局局長)和技術員顏俊石研發設計利用的。現在有很多當年的工人流落在外地,都成為當地的棟梁之材,比如天津的馬尚,北京畫家張成,海南的韓淑珍,常務縣長廖太等等都是我們勃利陶瓷廠的人。

? 1994年經過幾代勃陶人辛勤勞作和努力老廠轉為股份制了。後《勃陶文化產業園》董事長由70年代勃陶能人時任廠長安樹友重掌帥印,帶領新班子和技術人員向黑陶藝術研發傳承進軍。

? 龍江瑰寶,端莊秀美,瓷膩潤澤,陶出薈萃。近些年來勃利黑陶為國家的非遺技藝傳承活動做出了卓越貢獻,也得到國家、省、市、縣、及文聯文化旅遊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獎勵和幫助。這正是:匠心存陶韻,妙手續瓷風。中華添國粹,代代應傳承。日用品乾坤,百煉色出眾。奢華盡顯美,勃陶藝永恒!

我雖然在老陶瓷廠只幹了壹年零壹個月就轉走了,但勃陶人和當年的事我記憶猶新沒齒難忘。今天我應產業園安總的邀請,來到園區參觀,壹入眼簾,各各展區目不暇接,濃厚的文化基因教育體驗區,孩子們的作品讓我看得眼花繚亂,震憾不已。黑陶展區雕刻精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是淬煉的陶藝明珠。九個不同展區各有特色,也章顯了新壹代黑陶文化產業園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

黑陶是勃利的名片,黑陶是我縣的驕傲,黑陶是“土與火”藝術結晶。黑陶是藝術發揮,匠心獨創。黑陶藝術多彩多姿,構思多樣。黑陶喜傳承,產業普華章。研制提水平,工藝美名楊。產業園因陶而立,緣瓷而興。思進取而得天時,占地利拼搏圖強。匯英才而求發展,隨改革再鑄輝煌!今賦拙文故事,願《勃陶文化產業園》如大船掛雲帆破巨浪直濟滄海也!

2021.10.13

  • 上一篇:怎麽用易寶支付購買東西?
  • 下一篇:stone中文翻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