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壹兩,又讀作開通元寶(不能讀作開元通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別復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別。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偽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壹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著貨幣即財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開元通寶,錢文為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錢文先上後下,次右左讀之。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其義亦通,流通謂之開通元寶錢。《龍川略論》中記載,蘇轍至京師,參知政事王介甫問鑄錢。對曰:“唐開通錢最善,今難及矣”。開元通寶的出現,開元寶、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從此,我國的方孔圓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亦即寶文錢的開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為後世鑄錢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寶、宋代的宋元通寶都模仿了開元通寶的文字形制。日本、越南、朝鮮錢制也受到開元通寶的影響,而通寶的稱謂壹直延用至近代。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而且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
關於開元通寶分期問題,根據幾位專家對唐初紀年墓考證:初唐武德開元,行用錢為歐陽詢所書、經錢監嚴密督造的壹種優質開元錢,主要特征是:面、背肉好,廓整,錢文深竣清晰,銅質純凈,鑄造精良。錢徑24毫米至25毫米,穿徑7毫米,廓寬2毫米,重約4.5克。四字含八分及隸體,筆劃端莊沈穩,“開”字間架勻稱,疏密有致;“元”字首劃為壹短橫,次劃長橫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各不相連,呈三撇狀,“甬”部上筆開口較大;“寶”字著筆莊重,其“貝”部內為兩短橫,不與左右兩豎筆連接。
中唐月痕開元,形似指甲痕,此型出土極多,月痕開元錢文上,壹改歐陽詢書寫的開元錢文端莊沈穩,演變成筆劃疏朗,纖細清秀的筆體,“元”字首橫加長,次劃左挑,“通”字的“辶”前三筆呈似連非連的頓折狀,進而又演變為連續的拐折狀。“甬”部上筆開口較扁,整個字體顯得比前期瘦長。“寶”字之“貝”部內中間兩橫加長,與左右兩豎筆相銜接。“宀”下的“爾”呈三豎道。
晚唐開元,會昌六年(公元846年)鑄行會昌開元,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背鑄壹州名,如京師鑄“京”字、揚州鑄“昌”字。各地鑄錢工藝存在著明顯的差別,多數周廓偏斜,鑄文模糊(圖3)。時過壹年,會昌開元停鑄。同是會昌開元,質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可能存在著官鑄與私鑄的差別。錢幣學界壹般將會昌開元視為晚唐開元的典型標本。另外,小型月痕、對月月痕、多月痕開元或合背開元,銅質發黑,含鐵量高,字跡模糊,錢文筆劃纖細,“通”字的“辶”前三筆呈連續頓折狀或似連非連狀,多數輪廓不整,應為中晚唐私鑄品。關於花穿開元,專家考證其鑄行於中唐,主要流通於晚唐。花穿錢“開”字向寬體發展,“元”字首橫加長,“通”字字體瘦長,“辶”前三筆連續拐折,“寶”字筆劃纖細,“貝”內雙橫拉長,與左右兩豎筆連接,錢徑23毫米至24毫米,銅質不純,鑄工草率,應屬私鑄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