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猬青黴是壹種人們喜食的食用菌。口蘑主要產於滇西“三江並流”地區的原始森林地帶,生長環境極其純凈。主要生長在樹林裏的草叢裏,每年6-9月出菇。木耳富含蛋白質、氨基酸、植物纖維等成分,入口嫩滑,清香悠長,天然香味濃郁。剛出土時有點球形,後來逐漸展開成扁圓形。這頂帽子質地堅硬,呈青綠色,表面有青綠色的鱗片。
中醫認為,青頭菇味甘,微酸,無毒;主治目不清,可瀉肝經之火,散熱解氣等。對急躁、焦慮、抑郁、癡呆等疾病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適合眼疾、肝火、抑郁、癡呆患者食用。
杏鮑菇是真菌杏鮑菇的子實體。帽寬2 ~ 12 cm,半球形至扁平,淺棕色或深棕色,光滑。蘑菇肉白嫩細滑,味道鮮美,據報道有壹定的抗癌作用。分布於我國吉林、河北、江蘇、浙江、福建、廣西、河南、貴州等地。因為常生於茶林,有人稱之為茶菌。因其外觀與雞樅極為相似,常被誤認為雞樅,故名露雞樅。
水稻紋枯病菌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杏鮑菇嫩脆可口。除了食用價值高,還具有抗腫瘤活性和良好的降壓作用。
白參菌又名裂褶菌、百花菌,屬於裂褶菌科,是壹種罕見的食藥兩用菌。其蘑菇堅韌、芳香、美味、爽口,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白參是真菌植物門裂褶菌(樹花)的子實體。帽寬0.6至4.2厘米,堅韌,白色至灰白色,有絨毛,扇形或腎形,多瓣。菌褶狹窄,自基部呈放射狀,柄短或無。
白參含有具有抗癌作用的裂殖菌多糖;白參木耳性平,味甘,具有滋補強身、清肝明目的功效。用於神經衰弱,頭暈耳鳴,多汗,婦女白帶過多。
猴頭菇、熊掌、海參、魚翅位列“四大名菜”。蘑菇肉嫩滑、醇香可口,素有“素肉”之稱。
猴頭菇的形狀很特別。其子實體圓厚,菌蓋有刺,刺向上,鮮時白色,幹後淡黃色至淡褐色,基部狹窄或略短梗,上部膨大,直徑3.5~10 cm,遠看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
猴頭菇是壹種珍貴的食用菌。野生猴頭菇多生長在橡樹樹幹的枯死部位,喜歡低濕度。東北產量較大,現已在浙江溫州人工栽培。猴頭菇壹般只有拳頭大小,在自然條件下發育緩慢,但能長出巨大的菌體。
猴頭菇的質量要求:個頭均勻,色澤鮮黃,肉質細嫩厚實,刺須完整、幹燥、無蟲蛀、無雜質。
猴頭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有益於血液循環,能降低血液膽固醇含量,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能延緩衰老,抑制癌細胞內遺傳物質的合成,從而防治消化道癌癥及其他惡性腫瘤,對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療效顯著。
蘑菇是擔子菌亞門,傘菌屬,傘菌屬的菌蓋和菌柄,通常與平菇、草菇、香菇並稱“四大食用菌”。蘑菇直徑2 ~ 4厘米,傘還沒開。梗短而粗,長約2 ~ 4厘米,橫徑1.5 ~ 2厘米時,肉厚、脆、嫩,香味濃郁,品質最佳。人工栽培最多,其肉嫩味美。屬於食用菌。
菇蓋白色或淡黃色,幼菇半球形,邊緣卷進去,成熟後逐漸展開成傘狀。菌柄支撐在白色的菌蓋中央。細菌褶皺開始是粉紅色的,然後變成褐色。莖上有壹個環。
蘑菇含有粗纖維、半粗纖維和木質素,人體難以消化。它們能保持腸道內的水分平衡,吸收剩余的膽固醇和糖並排出體外,對預防便秘、腸癌、動脈硬化和糖尿病非常有益。蘑菇中含有酪氨酸酶,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