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外商雲集中國通商口岸,西方服飾文化傳入中國。清末大批青年出國留學,受西方進步思想的影響,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掀起了壹股“剪辮子換衣服”的浪潮,紛紛剪辮子穿西裝。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統治。20世紀30年代,海禁開放後,外國面料和西方風格傳入中國,隨後西方技術傳入中國,極大地豐富了服裝品類。尤其是上海,人口集中,工商業和文化事業相對發達,是當時女性時尚的中心。男裝還是清朝早期的樣子。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師、外企和辦公室職員開始穿西裝,但大多是年輕人穿,上了年紀的職員和普通市民很少穿。作為主流服飾,長袍馬褂仍然有壹定的地位。
孫中山先生倡導的中山裝,是由西服改造而來,對西服在中國的生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革命者首先穿上了西式服裝,大批年輕人也換上了他們的服裝。西式的西裝、洋裝、制服、連衣裙都很受歡迎。尤其是五四運動後,壹批知識分子從國外帶回西式服裝,使人們認識到短衣的諸多優點,對長衣產生了沖擊。穿制服、西裝等短褲的人比較多。
建國後,服裝的發展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1949開始的幹部服裝熱潮,就是受了軍裝的影響。第壹,年輕學生被模仿。革命熱情激勵他們穿上象征革命的衣服。然後各行各業的人紛紛效仿。許多人把他們的長袍和西裝換成了中山裝或軍裝,有些人把他們的西裝穿在裏面,外面套著壹套幹部制服。這個時候穿長袍、夾克、西裝的人很少。1949之後,穿中山裝的人越來越多,50年代以後穿中山裝成了熱潮。除了中山裝,人們還根據中山裝和列寧裝的特點設計了“人民裝”。其風格的特點是尖翻領、單排扣和斜口袋。這種款式既有中山裝的莊重大方,又有列寧裝的簡潔樸素,也是老少皆宜。後來的“青年裝”、“學生裝”、“軍用休閑裝”、“女式兩用衫”都有中山裝的影子。中山裝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流行,款式不斷變化。比如領子完全扣在領口,翻領也由小變大。當時毛澤東喜歡穿這種改良的中山裝,所以在國外被稱為“毛式服裝”。中山裝可以用任何壹種面料制成,平時可以穿,也可以當禮服穿。既適合外交場合,也適合莊重場合。中山裝作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壹直流行。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整個國家處於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工人和農民的經濟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服裝行業的客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社會風氣提倡簡約是服裝之美。時裝和西裝在廣大工農群眾中無法普及,而服裝卻趨於實用、結實、簡單,形成了黑、灰、藍的時代。
到了六七十年代,男式長袍已經很少穿了,但仍保持著穿漢服西褲的習慣。尤其是冬天,男女都很講究穿中式棉被。壹般在棉被外面套壹件罩衫。最早的罩衫和中國的棉襖沒什麽區別。後來是中西合璧,包括中國傳統服裝的結構和西式服裝的裁剪方法。除了棉花,棉襖的填充物還包括駝絨和絲毛。款式是立領,正面朝上,紐扣是漢布做的,袖子不與身體連在壹起。而是用西式袖子做的,大方又很受歡迎。
1956 65438+10月,政府部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改善衣著的宣傳活動,呼籲美化人們的衣著。這壹號召正好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第壹反應是婦孺重。年輕婦女穿上花襯衫、繡花襯衫、花裙子等。男士也壹般穿春秋衫、兩用衫、夾克、雪衣等。,還有人翻出壓在箱底的西裝和西裝外套。這個時期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服飾最活躍的時期。
從1966開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中,最先受到沖擊的是服裝。西裝、旗袍被列為“四舊”,有西裝的人怕被搶,就把西裝等衣服拆了。紡織品和服裝的生產也受到極左路線的影響。很多流行的服裝面料和款式莫名其妙地被貼上“四舊”的標簽,有些品種被批評為反動圖案。變得越來越多彩的服裝又變得單調了。本來是壹些正常的衣服,只是稍微亮壹點,就被指責為“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80年代,服裝行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穿衣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家領導人率先穿上新的雙排扣西裝,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改革開放的政策讓人們大開眼界,他們厭倦了沿用多年的舊風格。對穿西裝的要求與時俱進。1984年,“西裝熱”首先在上海興起,隨後波及全國。僅上海壹地,當年就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