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發展歷程:
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壹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於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象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壹大門類。
中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
中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團扇二種。
折扇壹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折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折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於折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制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於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並來遮面”,而產生了“並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明代是折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於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折扇制作在全國範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折扇源於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
清代是中國折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壹種藝術品,它成為壹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壹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於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折扇。從文人書畫扇這壹主流,分出以黑紙扇、遊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民國時,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麽超出前代的,而值得壹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壹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後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壹新。 在扇面上作畫寫字,在三國時就有,據《晉書》記載,王羲之為蕺山老姥題扇的故事,是不是最早了,我也說不清。在扇面上作書繪畫歷來被人們所喜愛,所收藏。由於扇面形態獨特,文人墨客苦心經營,別出心裁,依據扇面形狀繪制出千姿百態的圖畫,抒發出令人賞心愉快的語言詩句。當今書畫藏品中的歷代名人佳作以成扇或扇面形式的作品數量不少,成了書畫藝術的珍寶。
在折扇上寫字作畫並非易事,由於扇面的形態不同,高低不平,材質多樣,要在上面創作出氣勢貫通,瀟灑流暢,令人贊美的作品,確實需要精心設計,耐心經營,反復實踐才能達到,從古人的經驗中我們看到較多的有如下幾種章法設計:
壹是壹行長壹行短的章法,如圖1,這種形式使用行草書體最為適宜,可以收到氣勢流暢,磅礴大氣,美不勝收的效果。
二是行行字數相等的章法,如圖2,這種形式適宜使用隸書、楷書,顯出古穆樸實、清雅遒勁、厚重耐看的效果。使用篆書、甲骨等也很耐看。
三是壹字成行的章法,這種形式適合寫大字,書體不限,沿著折扇弧邊書寫,在下面留下壹片空白,顯得空靈、自然、大方、給人壹種賞心悅目的快感。以上三種形式的章法,都是沿著扇面的弧邊書寫成弧形的,今人也有別出心裁的,在扇碩中部排成平行四邊形(或圓形)的形態,吾以為這種形式雖不夠自然但只要安排得當,特別是安排好落款和印章,同樣可以獲得美的享受。關於團扇(即圓形鏡面)的書法創作,比起折扇要自由壹點,可以沿圓形布滿扇面,也可取中間排列成方形,也可半方半圓,也可只寫壹個單字,也有壹番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