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擦擦的在藏區的傳入

擦擦的在藏區的傳入

在藏傳佛教史上,佛教文化與藏文化的第壹次接觸時間公認為公元4世紀吐蕃第28代贊普拉托妥日念贊在位時期。因為,這壹時期,印、尼的佛教徒與吐蕃的首領有了第壹次的正面的接觸,並隨著吐蕃在藏區統治勢力的擴張、吐蕃政權的建立以及松贊幹布的統壹事業的勝利,使這壹次的接觸在藏族歷史上有了特殊的意義。

在《青史》中記載:“‘三下贊’中後者之子為拉托妥日念贊,此人系普賢菩薩化身。當此人坐於溫布拉卡堡寨之頂部時,自天空降落《寶 經》《諸佛、菩薩名稱經》以及金塔等等,逐稱此諸物為‘年波桑哇’並予以供奉,因此其享年為壹百二十歲。倫巴班智達說:由於當時苯波(苯教徒)意樂天空。遂說為從天而降。實際是由班智達洛生措(慧心護)及譯師裏梯生(李提斯)將這些法典帶到西藏的。藏王不識經文復不知其義,因此班智達和譯師也回印度。這些說法比較為正③。”在《雅隆尊者教史》中也有記載:“從天降下了《諸佛菩薩名稱經》、壹肘高小金塔、《寶經要六字真言》、如意珠碗、牟陀羅印等,又出聲授記曰:‘茲歷五代,始解此義’雖不識此等為何物,然極其稀罕,遂置於王宮殿堂,供以禦酒、碧玉、果品。是故,王雖已八十高齡。然返老還童,白發變黑,面無皺紋,肌膚柔嫩,享年壹百二十歲④。”在《智者喜宴》中,對“年布桑哇”之聖物進行了補充說明:“其中有壹尊四層級碧玉塔(也說金塔)。枳紮瑪尼印模(tsin tra ma nai'i brkos phor)是指十壹面如意寶觀音陀羅尼模具。牟枳恰迦( mu tra'i phyg rgy )是指壹塊壹肘高上有天成六字真言的寶石⑤。”對以上資料的內容,我們做壹番簡單的分析,不難看出“年布桑哇”中既有佛經,又有佛塔;同時還有佛像,是佛教徒個體或佛教活動場所必備的三樣基本信物,佛教中稱“三所依”,分別代表佛的身、語、意。其中,佛像代表佛身,佛經為佛的語,佛塔代表佛的意。“孜尼紮牟尼印模”( tsin tra ma nai'i brkos phor )中的 brkos phor 是指印模,也即擦擦的模具。在“年波桑哇”聖物中出現的“孜尼紮牟尼模印”實際上是壹件十壹面如意寶觀音總持咒為主要內容的擦擦模具,是西藏歷史上出現的有文字記載的第壹件擦擦模具。早期的佛教傳播者在異域傳教時很可能攜帶小型的'嚓嚓'模具,用這種佛教膜拜物以直觀的形式進行傳教。應該說語言、文字受限的區域,這種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年波桑哇”的聖物,在公元九世紀建造桑耶寺時,作為內藏聖物裝入了桑耶寺大門外白塔的塔肚內⑥。這件擦擦模具的具體形制如何我們已不得而知了。

在公元七世紀正式傳入吐蕃社會之後,吐蕃贊普松贊幹布曾經親手印制了壹些擦擦,後來裝藏於大昭寺的幾尊重要的佛像中⑦。另外,建造西藏佛教第壹寺院-桑耶寺時期,蓮花生大師親手印制了五尊及二十五尊為壹套的印有蓮花生大師本人塑像的擦擦。這幾尊擦擦作為稀世聖物,部分至今收藏於較著名的寧瑪派寺院佛龕裏(民改前瓊結白日寺就藏有壹尊,為該寺鎮寺物)。公元11世紀,阿底峽尊者入藏之後,在尼唐卓瑪拉康(尼堂度母殿)附近主持印制了大量的擦擦。史記作者把當時這壹情景形容為'嚓嚓'堆成的小山。可見其數量之大。約為同壹時期建造的後藏夏魯寺主殿墻壁上鑲滿了幾種佛像擦擦。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形象生動、比例勻稱。應當屬於12世紀以後印度帕拉王朝的藝術風格影響下的造像風格,至今保存完好的這些'嚓嚓'印制年代可能晚於12世紀。但這個景點給我們提供了另壹種'嚓嚓'的供奉形式和用途。

  • 上一篇:Tik Tok稱贊了Tik Tok的高句子和吸引人的話。
  • 下一篇:17歲的女孩找到了壹艘“船”,上交後獲得了68元獎金。現在值多少錢?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