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火車站主體建築已被相關單位封存,墻上釘著“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據說這個火車站是1911年英國人設計建造的,1912年投入使用。這是典型的英國建築。主樓是五面磚墻,高大敦實。與今天的火車站相比,它並不寬敞,但與過去的普通建築相比,它依然高大雄偉。上面有鐵瓦和鋁瓦。不知道是不是英國人的原創設計。古鎮收藏家、榮安齋主人邢斌講述了壹個關於這個火車站的有趣故事:日軍全面侵華,古鎮淪陷,日軍占領古鎮車站。賣花女,站長,是日本人。有壹天,他老婆想洗澡,只好找了個瓷器給她搓背。搓背的男子,姓王,二十多歲。當他為賣花女的妻子搓背時,他不能像柳下惠那樣坐以待斃。雖然他不敢做出什麽出格的舉動,但他的生理反應還是讓花姑娘的妻子很不爽。花姑娘知道了這件事,勃然大怒,變得軟弱起來要殺搓背王。國王搓著背感受到了危險。他聽說賣花女要在外面殺他,就趁著天黑,拿了壹把斧子,偷偷溜進了火車站。趁花姑娘不註意,他把花姑娘的頭砸成了壹萬朵桃花。殺了花姑娘後,王背摩投奔了八路軍,參加了革命,後來成了副縣長。
古鎮人民在抗日戰爭中浴血奮戰,出現了許多感人的人物。但有更多的抗日軍民沒有留下姓名。他們是抗日軍中的壹員,像天空中普通的星星,照耀著大地,卻不為人所熟知。但他們有壹個共同的名字——中華民族的脊梁。有壹次,鬼子掃蕩湖溝,抓了幾個抗日軍民,關在水牢裏,不吃飯,活活餓死。不知道有多少革命者在地牢中被殘酷殺害。單從地牢的建築特點,還是能感受到日本鬼子的罪行。
從外面看,地牢是壹個直徑約九米,高約五米的圓柱體。目前水牢周邊堆滿了建築垃圾,但高度只有兩米。南面壹個壹米多高的窄門已經被切開,粗大的鋼筋和混凝土石塊清晰可見。這面圓形的墻雖然經歷了七八十年,但依然很堅固。據說八路軍的壹個連沒能攻下這個水牢。地牢分兩層,下層用來關押抗日軍民,有齊腰深的水。水是從南邊的溝裏引進來的,地牢裏的水位和溝裏是壹樣的。在樓上,平時只有壹個日本哨兵。在緊急情況下,日本人可以躲在裏面,防守比進攻容易。地牢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機槍平臺。這個平臺至今保存完好。
妳可以沿著內墻上加固的腳梯爬到監獄的頂部。出口是拱頂形的,北面有壹個梯形的門。現在只有門口沒有門,但是門鎖的掛鉤還完好無損。這是唯壹進出地牢的門。地牢的頂部是壹個平臺,這個供人進出的拱頂就像壹個墳墓,位於地牢的頂部。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故意的?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日本侵華的罪行不勝枚舉。把這些建築保護好,利用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豈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