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又有折疊扇、聚頭扇、聚骨扇、疊扇、拐扇等稱。中國的折扇約11世紀從日本經由高麗傳入,壹說10世紀左右由日本直接傳入中國,另有中國折扇起源本土說。因明成祖的喜好和倡導,折扇在明代開始在中國流行,其扇面制作日趨精良,折扇得到了中國文人雅士的認可,至此,源於日本的折扇才開始成為中國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 壹般意義上的成扇即指折扇。明代成扇極少見,即使在出現數目最多的94臺北蘇富比拍賣會上,張學良先生的收藏也不到十把。所以明代成扇無論品種好壞,作者名頭大小,作品精粗,都可視為壹流藏品,其價值均在萬元以上,好者可達10萬以上。 如:明代仇英《高士駕鹿》設色金箋成扇,在1994年蘇富比拍賣會上以747,500元新臺幣拍出。他的另壹副《崔張泣別》設色金箋成扇,則以690,000元新臺幣成交。 清代是折扇大發展的時期,已成為文人官員身份地位和趣味品味的象征。折扇由扇面和扇骨二部分組成,附以扇釘、扇墜,其工藝門類和風格較多,已成為現代收藏家眼中的寶物。杭州的王星記扇莊創辦於光緒年間,上海城隍廟的王星記扇莊始於1893年。折扇扇面有紙面和絹面等,以紙面較為多見。紙扇是用多層薄宣粘合而成的,早期是兩面壹裏的三層制法,北方多延用此法,而南方則常見四、五、六、七層者,文人扇多五至七層。該組圖片中既有紙面也有絹面,王星記扇莊多有工藝扇,其黑絹扇即工藝扇之壹種。折扇的收藏講求“真、精、新”,雖然清代折扇較多,但仍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如吳昌碩《桃花折扇》,其市場估價約人民幣45,000~60,000元。 北宋時,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非常頻繁。浙江的明州(今寧波)是我國和日本友好往來的主要商港。中日兩國的無數商舶,渡過波濤萬頃的東海,往來於我國的明州和日本的博多(今福岡)之間。由於當時日本尊崇佛教,浙江臺州的天臺山和明州附近的阿育王山、天童山,自隋唐以來就是佛教的聖地,也吸引著許多日本名僧不畏航行艱辛,慕名前來參拜。日本的折扇也就由日本的商人、僧侶、使節們作為禮品和商品,流傳到我國。 《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日本僧侶嘉因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覲見了宋太宗,獻上日本檜扇22把等珍貴的禮物。嘉因是日本奈良著名的東大寺名僧(上大下周)然的弟子,他是受(上大下周)然的囑咐而來中國的。(上大下周)然無限敬慕中國的文化,在太平興國八年(933年)八月壹日,搭乘蘇州富商陳仁爽、徐仁滿的商舶來到中國,在中國學習兩年之久。《宋史》記載,雍熙元年(984年),(上大下周)然還覲見了宋太宗。有趣的是,覲見時,雖然(上大下周)然“不通華言”,不會說中國話,但寫得壹手好隸書,於是“以書對話”,在紙上書寫,以回答宋太宗詢問的有關日本風俗的問題。宋太宗對他待遇優厚,賜紫色錦袍。雍熙二年(985年)(上大下周)然搭乘浙江寧海富商鄭仁德的商舶,回到日本。回國後,(上大下周)然很懷念宋太宗以及中國的朋友們,於是派遣弟子嘉因來中國,並攜帶折扇、鹿毛筆、松煙墨等禮物,代表(上大下周)然對宋太宗的深情厚意。 日本的折扇,除了作為僧侶的禮物外,還作為貿易商品大量流傳到浙江壹帶。浙江寧海商人鄭仁德以及周文德、陳文佑等都以經營對日貿易而著稱,他們所率領的商舶,從中國運載龍泉青瓷、生絲、絲綢、織錦等到日本,又從日本運載硫磺、折扇、漆器回國。日本的商舶也運載大批折扇到明州。日本史籍《戊子入明記》記載,日本折扇,“宋代已珍重,彼地夜間張燈賣之,獲利甚巨”,生意興隆,很受歡迎。 來到我國的日本折扇,很快地在宋代的朝廷和文人學士中間廣泛流傳,博得了文學藝術家們眾口壹致的好評。由於浙江的匠師們最先接觸到日本的折扇,通過對外文化交流,他們很快地吸收了日本折扇藝術上的長處,並利用棕竹、湘妃竹、象牙、黃楊木、檀香木等為扇骨進行制作,在兩邊的扇柄上鐫刻詩詞字畫、人物、花鳥、山水等,扇柄下還飾以玉墜或彩色絲絨編結而成的流蘇,創造了具有中華民族獨特藝術風格的折扇,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上一篇:怎樣把微信聊天記錄制作成文件下一篇:夢幻西遊手遊如何獲得中級藏寶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