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水系的縱橫交錯,為景德鎮自古以來的“水土宜陶”創造了條件。
首先,以它為基礎,孕育出優質的瓷器原料。該市自北向東管轄,山高林密,山川秀美,水資源豐富,氣候溫和。正是自然景觀的靈氣,孕育了豐富優質的制瓷原料,包括40多種塑料原料、貧瘠原料、易熔原料。尤其是舉世聞名的高嶺土,堅硬如燧石,條紋如玉,是制瓷的上等原料,在國際上被稱為高嶺土。景德鎮東部港口高陵村是世界高嶺土之鄉。
其次,基於其水力原料粉碎。長江中下遊河床穩定,水量豐富。充分利用自然流水的落差為動力,在壹些支流上安裝大型水車,帶動成排的水排,對瓷石進行破碎,制作瓷釉水果,大大降低了人工消耗,保證了原料的質量,對原料的破碎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於是,自古以來,長江兩岸的瓷石礦區,到處都是長時間轉動的大輪水車,說話如雷的聲音隨處可見,形成了景德鎮壹道獨特的風景。清代鄭鳳儀《賦誌辭》雲:“對場、雲中有青田,賈船帶雨泊遮陽棚。夜裏,回鄉的夢被驚醒,窯火照亮了兩邊的紅。”清乾隆年間主持重編《浮梁縣誌》的淩汝勉在他的《長江詠》中說得更為真切:“重水窪夾江,雷聲萬裏不下雨。泥更厚米更鑿,船未回鎮。”這裏的“稠泥”指的是瓷土,制瓷的原料;米耕鑿:糙米就是精米。
第三,在保證陶瓷工業用水的基礎上。“制瓷首先是陶土淘洗,尤其是純度”,即需要將瓷土與無雜質的清水混合制成坯體,淘洗極其精細。長江水質純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有的土坯房有井,充分利用了豐富的地下水。
歷史上,長江為景德鎮陶瓷產品的國內運輸和出口,原材料和燃料(松木)的供應,商人之間的頻繁往來提供了便利。唐宋至20世紀初,景德鎮的交通主要由長江水路辦理。過去運水主要有三種方式:壹路到祁門;壹路下到鄱陽湖到達贛江到贛州轉廣東;壹路從鄱陽湖到九江到長江上下遊城市;也是從長江出口到上海吳淞口。所以這個工商業城市原來是沿河建窯,變成了窯沿城。長江上的交通非常繁忙。市區沿河有三大洲(黃家洲、西瓜島、白田洲)和四個碼頭(徐佳碼頭、曹家碼頭、湖南碼頭、劉佳碼頭)。無數的中小船只每天來回穿梭,許多精美的瓷器被長江上排列得像螞蟻壹樣的小船駁運過來,再轉運到長江出海,走遍九個地區,名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