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剛發明的時候,中國確實主要是用它來制造煙花,但這並不代表它沒想過制造武器。那麽,中國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將火藥應用於武器制造的呢?
早在明朝,中國的火炮制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甚至在明末,世界上最先進的槍械制造技術也出現在中國。
相傳在薩爾滸之戰明軍戰敗後,朝廷重用了壹個精通西學的人。他的名字叫徐光啟。他知道,朝廷之所以在此時委以重任,是為了通過引進西方技術來達到富庶強兵的目的。此時軍事裝備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於是他積極向西方傳教士學習西方火炮制造技術。
經過壹番學習,他發現要想成功,必須找到壹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他主張鑄造屬於中國的新式武器。這不是壹件簡單的事情。從開始研發到最後成功生產,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
明朝萬歷四十八年,壹艘荷蘭船在廣東曲江外海沈沒。據傳這艘沈船上載有各種武器裝備。明朝下令當地政府在船只沈沒的海域進行打撈工作。當時打撈壹艘沈入深海的船並不容易。如此困難的情況並沒有阻止當地政府打撈船只。很快,他們想出了壹個巧妙的辦法來打撈這艘船。
首先,他們把壹艘裝滿沙子和礫石的大船停在沈船的地方。眾所周知,壹艘船壹旦超載,它的吃水深度就會增加,操作就會變得困難。而他們恰恰利用了船的這個特點,把壹艘裝滿砂石的大船停在了沈船地點。
之後,他們準備了幾十米長的鐵鏈,壹端綁在大船上,另壹端裝上鐵鉤,由幾個水性好的水手拖到水底。水手們潛入水中後,發現水底有幾門大炮。最後,他們把帶鉤子的鏈子掛在大炮的耳上,系緊,然後水手們回到船上,把船上的碎石全部扔進河裏。
做完這壹切,他又駛回岸邊,好讓沈入水中的槍炮隨船拖到岸邊。就這樣,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他們撈出了36條大的和幾條小的。之後他們把其中的24個送到京城,其余的放在寧遠城墻上,保衛大金八旗軍。
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他們陸續打撈出許多大炮,這些大炮是他們在與清軍的戰鬥中使用的。此外,經過四年的艱苦研究,明朝終於成功地研制出了自己的大炮,他們將其命名為“弘毅大炮”。
與以前打撈上來的荷蘭制造的大炮相比,“弘毅大炮”有許多優點。
首先在鑄造工藝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槍身用鐵箍加固,防止使用過程中槍膛爆炸。大炮采用鐵芯銅體的方法鑄造。
該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先用鐵鑄壹根與大炮口徑相同的實心鐵柱。然後用泥塑做壹個模具,做好模具後在上面鑄壹個銅墻。用這種方法制造的火炮具有壁薄、重量輕、成本低的優點。這種方法鑄造的槍非常耐用,壹般不會爆炸。
此外,這款槍的外觀也有了很大的改進,在承受爆炸後的沖擊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外,槍體兩側不僅設有兩個用於調節槍體角度的夾子,而且槍體還特別設置了準星。
經過這些改進,雖然有壹定的殺傷力,占據了壹定的優勢,但是瞄準不太高,也會大大降低戰鬥力。另外,從當時的技術和經濟水平來看,這種火炮還不能大規模投產。所以無法應用於大規模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