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人民分為“士、農、工、商”四個階層,還有壹個賤民階層。如乞丐、放浪形骸的人、寮民、樂師、九姓漁夫,以及官員、驗屍員,都被列為賤民。
由於重點是九姓漁民,這裏就不贅述了。
九姓漁民也叫“九姓漁船”,俗稱“江山船”。這種船夫以船為家,不住在陸地上。明清時期,他們的籍貫屬兗州建德縣,蹤跡遍布杭州、紹興、金華、衢州等地。曲江、東陽、通江、富春江活動。
至於“九漁夫”這個名字是什麽時候誕生的,沒有統壹的說法。主流認為南宋滅亡時,亡國博士模仿伯夷的野心,以船釣為生。按理說,這種做法是古代文人的高尚行為。為什麽這些以坐船為生的人後來成了廉價戶?
對於這個問題,史料中沒有確切的說法。傳說是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後,他的後代被貶為漁民,被另給戶籍,囚禁在江上。於是,這些船夫從此“岸上無陸,家在船上,男為船夫,女為妓。”
但民國時期編纂建德縣誌,對九姓漁民提出質疑,認為這些傳說不可信。指出漁民早在唐代就存在,與陳友諒無關。事實上,九姓漁民的起源很難理解。
我們不需要深究九姓漁民的來歷。重點是要搞清楚是哪九個姓氏。所謂“九姓”,特指陳、錢、林、李、袁、孫、葉、徐和何九姓。同治年間,九姓中的李姓沒了。
具體統計了9個漁民的戶口和船數,這些應該都計入了官方的戶口本。道光、鹹豐年間,仍有1000艘船以九漁民為姓。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很多都被燒毀了。到同治初年,只有幾十艘船,姓九的總戶數也不過三百多戶。同治六年,建德九姓漁民196人,船數不詳。
九姓漁民不僅從事捕魚,而且只有壹小部分人經營小船,養鸕鶿,以撒網捕魚為生。有的從事沿江客運,有的從事“頭亭”。吹捧就是把船裝飾得很雅致,雇些民間女子,學彈學唱,陪酒甚至留在船上。
明清兩朝政府壹直對九姓漁民征收賦稅和漁課。據《建德縣誌》記載,清代九姓漁民需向丁銀繳納漁課218兩、942兩。而且在征收過程中,地方政府加大了征收力度和派系。
九姓漁民長期受官民歧視,不準嫁好人。但清初並沒有正式文件指定九姓漁民為基員。而且雍正時期廢除了賤民制度。
但乾隆後三十年,禮部和戶部商定效仿陜西等省的樂師乞丐,讓浙江當地九姓漁民“照此辦理”。這壹規定的頒布,實際上肯定了過去九姓漁民被視為賤民的合法性。
姓九漁民的達利特人的戶籍不是壹成不變的。要想獲得與良民完全平等的政治權利,必須是四代之後的後代。如果符合這個標準,可以向當地政府舉報,爭取好的準入。
其實在晚清,九姓漁民的地位還是很低的。甚至到了民國九年,還被稱為“鄙視至今”。到20世紀20年代末,九姓漁民的問題依然存在。
在1927至1928期間,浙江省政府發布了解放九姓漁民的通令,要求各縣對九姓漁民進行人口統計,並提出改善職業、提高生活水平的計劃。根據這壹法令,杭州、衢州、華凱等地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措施予以解決。至此,九姓漁民終於獲得了和普通人壹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