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瓷器審美方面,經過兩宋數百年輝煌瓷史的洗禮和熏陶,到了明代,其實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工藝能讓人眼前壹亮。永樂甜白釉之所以有名,完全因為明成祖朱棣的個人偏好,這個神秘古怪的帝王自幼失去生母,只得認他人為母,生在帝王家的顯赫顯然不足以抵擋高處不勝寒的清冷,由此養成了他古怪冷清的性格。傳說他很早便失去了性能力,面對後宮佳麗的鶯歌燕舞,其心中怕也有許多怨悔與苦惱,是以他壹方面通過接連不斷的親征、布施天下的鄭和下西洋等活動彰顯雄性,另壹方面清凈沈悶,城府陰沈,只能寄情於器物。
《明太宗實錄》記:“回回結牙思進玉碗,上不受,命禮部賜砂遣還。謂尚書鄭賜曰:‘朕朝夕所用中國瓷器,潔素瑩然,甚適於心,不必此也。況此物今府庫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見,朱棣對白瓷情有獨鐘。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故而永樂白瓷制瓷工藝上精益求精,取得了極大發展。這種白瓷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給人以“甜”的感受,所以“甜白”瓷因此得名。
明代永樂,制瓷工匠們殫精竭慮,使得白瓷達到了“脫胎換骨”的境地,並將“脫胎”研制為特殊的制瓷工藝,即薄胎細白瓷。永樂時期景德鎮窯燒制的白瓷中出現了半脫胎狀,白瓷脫胎從配方、拉坯、旋坯、修坯、施釉到裝窯燒成,工藝要求極嚴。景德鎮甜白釉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清代對明代白瓷的描述比較具體,形容白色的有牙白、奶白、瑩白,形容質感的如象牙、牛奶、堆脂或玲瓏剔透,把永樂、宣德時期的白瓷概括得淋漓盡致。
甜白瓷很為現代人所鐘愛,拍場上明代永樂甜白瓷屢創天價,而且明永樂以後,宣德、成化包括弘治年間多有甜白精品,並且康乾雍三朝仿制無數,是以收藏者不但要鑒藏真贗,辨別正牌永樂甜白的特征也是收藏愛好者的必備功課。永樂甜白釉的特征主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壹是胎體的仰光透視,呈現出極為淺淡的粉紅色,但又與龍泉窯中粉青有極大區別。二是釉面積釉處呈現蝦青色。
宣德早期釉面和永樂相同,極易混淆,但是宣德中晚期甜白瓷開始出現了特有的橘皮紋,所以遇到無款識的明代甜白瓷,均以橘皮紋判定永樂還是宣德。傳世成化官窯甜白瓷多是薄胎、盤、碗、杯多見,薄胎者有卵幕杯壹種,薄如蛋殼,為成化獨有。清代後仿不少,可用明成化款識特征判定年代。清康熙甜白釉器主要仿永樂、宣德、成化、弘治制品,官窯多署本朝款,也有署永樂款識。其中薄胎者仿的最多,也最好。但清代胎料與明代有別,仰光透視,閃青白色,沒有其粉色,這是區別明清甜白瓷的重要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