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展示的只是壹個片段,整部舞劇講述的是壹位故宮年輕研究員從“展場”的角度“穿越”回北宋,並“瞥見”畫家王希蒙的《千裏江山圖》。
故事很簡單,但以舞蹈的形式,讓我們在美妙的音樂和舞蹈中,穿越到千裏山河中,壹起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但是壹個舞蹈,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激發我們欣賞中國繪畫的興趣。
那麽這《千裏江山圖》背後有哪些故事呢?作為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壹,這幅畫被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他的作者是誰?想必那個時候,他也是壹個著名的畫家吧?但實際上,它的作者王希蒙創作這幅畫時才十八歲。妳可以想壹想,十八歲的我們是什麽樣的?青春朝氣蓬勃。
王希蒙是皇家畫院的學生,但他是宋徽宗親自挑選的。而他畫畫的目的,或者就像我們十八歲的時候壹樣,是為了展示他所有的才華,讓別人看到他最好的壹面。
那麽,壹個18歲少年創作的千裏地圖有什麽好的呢?形容祖國的山河是不是很壯麗?是不是讓我們感受到了山,感受到了浩瀚的波濤,感受到了小橋流水,感受到了漁村,感受到了野味的市場?也許我們看看國內其他的山水畫也能感受到這些。他的特點,我覺得還是在於王希蒙,因為他才十八歲。
18歲少年眼中的中國風景,18歲少年心中的蓬勃向上,18歲少年的無所畏懼,18歲少年的豪放剛健。
第壹,不考慮材料成本。
這幅千裏河山圖長11.91米。它的長度是《清明上河圖》的兩倍,使用的材料是桑蠶絲帆布。當時,即使是著名的畫家也很少使用這種畫布。而王希蒙,必須用最好的畫材。使用的顏料也是礦物顏料,以線稿為基礎,用赭石、孔雀石兩次上色,最後用珍貴的藍晶石上色。顏色降了幾倍,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只有這種綠色。
第二是巧妙的構圖。中國畫的構圖技法叫“三距”,即從山下到山頂,稱為“高”。從正面看山的背面是深遠的。從近山望遠山叫平原。高不可攀,遠不可及,能達到三個距離中的壹個是很棒的,但要達到這三個距離,卻是差之千裏。走進畫面,我們站在山腳,仰望山頂。山雄偉壯麗,山的俊秀就在眼前。這是崇高的。攀山而上,層層疊疊,連綿起伏,山背後有山,深具深意。登上山頂,遠山遠水,小橋流水,山中人也盡收眼底。這是平原。
第三是手法,重色彩。壹般人都是用壹種技法畫山,而王希孟是用不同技法混合來畫頂、腳、山路。而最神奇的是彩票。我們知道,中國畫的作者很珍惜自己的筆墨,講究留白,濃淡適當,水墨畫多壹點,重彩的層次感太少都是這樣用的。而這塊綠松石,所用的藍晶石顏料,在當時也是非常珍貴的,顏料甚至比黃金還要珍貴。所以,從王希蒙的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畫,不計成本,在構圖、筆觸、色彩上都相當熱情,表現了千裏之外的山川,氣勢磅礴,曲折無窮,令人贊嘆。
我們來看看橫屏:
看完畫後,我們去看了舞會。似乎我們有壹種錯覺。美是畫中的還是畫外的?
然而,看完了精致的《千裏河山》,欣賞了優美的舞蹈,知道了王熙蒙創造的故事,我們更加懷念自己的18歲生日。18歲的王希蒙在創作這幅畫後不久就去世了,死因壹直是個謎。好像他的壹生就為了這幅畫,十八歲就長生不老了。如果他沒有那麽早去世,他後來會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嗎?我們不知道,但是生活中沒有如果。
到了中年才發現,十八歲的我們,不遺余力的展示自己,無所顧忌的追求自己的愛情,勇敢,熱情,沖動,無所畏懼。那時候我們以為會壹直這樣,會壹直激情的走下去。但現在,被虐了三千次的我們,壹天天老去,奢望也壹天天消失。我們絕不會盡最大努力,用最好的顏料,最好的畫布,最多的技法,畫出壹幅千裏山河王力可錫盟的畫卷。
全國只有壹幅千裏圖,我們的生命只有壹次。盡力了固然好,但也要留點力氣愛自己。雖然18歲回不去了,但我們可以保持對生活的激情,現在也很放松。就算走了半輩子,回來的時候還是少年。
願我們每個人,不慌不忙,用壹生的時間,慢慢畫出壹幅屬於自己的千裏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