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在座位上”是《孝經》中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坐在孔子身邊,孔子問他:“先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需要玄妙的理論來教導天下人,使人和睦相處,君臣之間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
曾子聽了,明白孔子老師是想指出他內心最深處的道理,於是馬上從自己坐的墊子上站起來,走到墊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我不夠聰明,怎麽會知道呢?請老師教我這些道理。”
在這裏,“避開座位”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說老師要教他時,他站起來走到墊子上向老師征求意見,以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的禮貌故事被後人傳誦,許多人向他學習。
第二,城門口下雪。
師洋(1053-1135)北宋才子,南澗府(今福建)樂師。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1032-1085)和程頤(1033-1107)兩兄弟是當時著名的學者、哲學家、教育家,都是北宋理學的創始人。他們的理論為南宋的朱所繼承,被稱為學派。
師洋欽佩程程的知識,並前往洛陽程浩的學校向他的老師學習。四年後,程顥去世,他繼續拜程頤為師。此時的他已經40歲了,依然尊師重道,努力學習。有壹天,雪下得很大,天寒地凍。當師洋遇到難題時,他冒著寒風找同學尤左(1053-1123)去老師家請教。
當他來到老師家時,他發現老師在椅子上睡著了。他不忍心打擾他,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站在外面等著。當老師醒來時,他們腳下的雪有壹尺深,覆蓋著白雪。老師邀請師洋和其他人進房間給他們講課。
後來,“程門·雪梨”成為廣為流傳的尊師典範。
第三,漢明帝很尊重他的老師。
漢武帝劉莊做太子的時候,桓榮博士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承了王位,成了皇帝。他曾經親自到太常府,坐在桓榮的東邊,立了幾根棍子,像當年講課壹樣聽老師指點。他還召集了數百名朝鮮官員和桓榮所教的學生到泰昌殿向他的弟子們致敬。
當桓榮生病時,明帝派人去慰問,甚至親自去看望老師。每次拜訪老師,明皇城壹進街就下車走,以示敬意。進門後,我常常握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地哭很久。
王朝的皇帝這樣對桓榮,於是“問病的侍郎、將軍、大夫不敢再乘車上門,都在床下拜了。”桓榮死後,明帝換了衣服,親自參加了葬禮,並妥善安排了子女。
第四,千裏送鵝毛
“千裏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的壹個少數民族首領派遣特使到緬伯高向唐太宗供奉天鵝。
路過綿陽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了出來,想給它洗個澡。沒想到,天鵝展翅高飛,直沖雲霄。緬伯高忙著伸手去拿,只拔了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跺腳捶胸,痛哭流涕。他的隨從勸他:“哭也沒用,因為它已經飛走了。讓我們想壹個補救辦法。”緬伯高想,也只能如此了。
在長安,緬伯高拜見了唐太宗,並贈送了壹份禮物。唐太宗壹看,是個精致的緞包,就打開了。壹看就是幾根鵝毛,壹首詩。詩中說:“天鵝貢唐,山高路遠。綿陽河失了寶,伏在地上哭號。聖天子之後,緬伯高可以幸免。禮輕情意重,鵝毛千裏寄。”
唐太宗大惑不解,緬伯高立即把事情的經過講了出來。唐太宗連聲說:“好款待!難能可貴!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了送禮者誠實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裏送鵝毛”來比喻禮物雖薄,但情意卻極其深厚。
第五,孔子尊重老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自己的學生公奉魯國國王之命,前往周朝京都洛陽拜祭皇帝。他認為這是壹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向周代西藏歷史的守護者老子請教“禮儀”方面的知識,於是他同意了魯的意見,並與宮壹同前往。孔子抵達京都的第二天,徒步前往藏史館拜見老子。
正在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天下聞名的孔丘來請教,趕緊放下刀筆,整了整衣服。孔子看到壹位年逾古稀、身體健康的老人從大門走出來,以為是老子。他急忙上前,恭恭敬敬地敬了老子壹個徒弟的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又鞠了壹躬才坐下。
老子問孔子為什麽來,孔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壹無所知,所以特地請教老師。”看到孔子如此誠懇,老子詳細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回到魯後,孔子的學生請他講解老子的學問。子曰:“老子為良師,知古今,知禮樂之源,知道德之歸。”同時,我把老子贊為榜樣。他說:“鳥,我知道它會飛;魚,我知道它會遊泳;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我能織網捕捉奔跑的野獸,我能把會遊泳的魚拴在鉤子上抓住它,我能用好箭射到高飛的鳥。至於龍,我無法知道它是怎麽帶著風雲上天的。老子,還是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