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的母親問趙奢為什麽,趙奢說:“打架是為了保命而打架,趙括卻把它弄得很輕松。如果趙不讓趙括當將軍,那就算了。如果壹定要他當將軍,那麽滅趙軍隊的壹定是趙括。”等到趙括做了將軍,準備出兵的時候。
他的母親寫信給王召說:“趙括不能當將軍。”王召說:“為什麽?”趙括的母親回答說:“我剛開始侍奉他父親的時候,他是壹位偉大的將軍。很多次他親自給別人送吃的,他交了幾百個朋友。
國王和宗室給他的壹切,都給了軍中的士兵和文人,從他接受任命的那壹天起,就不再過問家事。現在趙括剛剛當上將軍,正面向東方接受朝拜。軍隊裏的士兵不敢擡起頭來看他。他把國王給的金銀財寶都拿回來藏在家裏,每天看到便宜的田地和房子就買。
陛下覺得趙括和他父親相比怎麽樣?他們父子心有靈犀。希望國王不要派他出兵。”趙王說,“老太太,讓我們把妳的意見放在壹邊。我已經決定了。"趙括的母親接著說,"國王最後決定派他出兵,這樣如果出了事,我能不被拖下水嗎?”王召答應她。
趙括代替李昂pū擔任抗秦將軍後,原有的紀律和條例全部改變,原有的軍官也進行了更換和重新安排。
秦國大將聽說此事後,派壹小隊人馬佯裝(yáng)失敗,誘使趙括做出錯誤的判斷,然後切斷他的糧道,兩軍分割,士卒軍心大亂。四十多天後,大軍將士饑腸轆轆,趙括親自率領精兵出戰。秦軍射殺了趙括。最後,趙括的軍隊大敗,幾十萬將士向秦軍投降。
擴展數據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學過兵法,論軍事,父親打不過他。後來,他接替廉頗成為趙江。長平之戰,他只知道按照孫子兵法去做,不知道如何做出改變。結果被秦軍打敗了。
後來就有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意思是空談理論,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是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不過故事的背景是戰國時期,當時中國還沒有發明紙。所以所謂兵法,應該是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帛書等絲織品上的。
有人說,紙上談兵源於明代劉三五的壹首詩:“朝野還在紙上談兵”。沒見過原詩,所以存疑。
所以這個成語還是有很大的錯誤。準確的說,其實應該是在竹子上,在木頭上,在絲綢上。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還在讀竹簡。比他早的趙括還不知道紙是什麽。今天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時期,比傳統說的東漢蔡倫造紙還要早。
百度百科-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