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cs of forest trees)
(梁子超)
某壹樹種在壹定地區、壹段時間內普遍而嚴重地發生的病害。只在較小範圍內發生,而且為害輕微的,稱為地區性病害。
引致流行病的因素
流行病是由許多因素綜合引起的,其中包括感病的寄主植物、致病的病原物和適宜的環境條件。此外,壹定的發病時間也是壹個重要的因素。
①病原物:
病害的流行往往是由於從外地引進壹個新的病原物而引起的。這些病原物不但具有較強的致病力,而且繁殖快、傳播易、數量多,遇到感病的寄主植物,在適宜的條件下,便迅速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病。例如榆樹荷蘭病菌於第壹次世界大戰時傳入荷蘭,引致榆樹荷蘭病在荷蘭大發生,釀成嚴重災害,以後擴展蔓延至全歐洲,隨後又傳入美洲,嚴重為害美國的榆樹。板栗疫病也是壹樣,病原菌(Endothia parasitica)於20世紀初從亞洲傳入美洲,致使板栗疫病在美國流行,嚴重破壞美國優良的板栗用材林。有些林木病害突然爆發和流行,與病原物產生新的致病力更強的生理小種有關。例如榆樹荷蘭病在歐洲70年代初再度流行,就是因為病原菌產生了兩個更具致病力的生理小種(北美小種和歐亞小種)所致,使英國和荷蘭努力幾十年培育出來的抗病榆樹也被侵害。
②寄主:
易於感病的寄主植物大量而集中地存在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條件。例如紅松皰銹病和落葉松早期落葉病多在同齡純林中流行。從外地引進的樹種,如果感染本地的病原物,也會導致流行病的發生。例如18世紀歐洲從美洲引進美國白松,由於這種松樹高度感染原來發生在歐洲的皰銹病菌,白松皰銹病便大發生,到19世紀這壹樹種在歐洲引種終於完全失敗。選育出壹個新的品種,如果不考慮所有的原來是不太重要的病害,有些新品種就可能高度感染這些病害。例如70年代中國福建、浙江和湖南壹些地方,推廣壹個原產湖南瀘溪的高產油桐品種“葡萄桐”,幾年以後嚴重發生油桐黑斑病,使這壹原是地區性病害變為流行病。
③環境條件:
環境條件影響林木病害流行,不僅是由於所涉及的範圍廣、變動性大,而且還由於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的各種活動無不是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進行的。由於環境條件的改變而導致林木病害的流行也不乏其例,例如美國的南方松梭形銹病,其病原菌是本地原有的,在天然林裏這種病害較少發生,大面積人工造林以後,由於集約經營和環境條件的改變,林木的抗病性降低,轉主植物櫟樹的數量增加,以及病原物數量的積累,這種病害就逐漸成為壹個嚴重的流行病。
④時間:
時間也是病害流行的壹個重要因素,上述病害流行的三要素雖然最有利於病害的流行,但同時必須維持壹定的時間,否則就不會發生流行病。某些病害壹年中在某些季節發展較快,在另壹些季節發展較慢,這是常見的。為了更好地了解流行病的發生,必須研究壹定時間、壹定空間內病害增加或減少的變化速度。人們根據病害的發展速度,就可以預測病害發展的趨勢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害。
流行病的周期性
流行性病害可能周期性出現。某壹種病害從外地被引進壹個新區,如果發病條件適合,就可能發展成為壹種流行病。但是經過壹段時間以後,這種病害常常逐漸減少,最後變成壹種地區性病害,寄主植物和病原物達到了新的平衡。以後,由於再度引進壹個新的更加感病的品種,或者產生壹個致病性更強的生理小種,或者改變種植方法從而創造更適合病原物繁殖、傳播和侵染的環境條件、或者氣候條件(主要是溫度和濕度)發生突然變化,這種病害又會再次成為流行性病害。
病害流行的預測
根據病害流行的規律和將要出現的有關條件,推測某種病害在今後壹定時期內流行的可能性,稱為病害流行的預測。它是決定防治與否和選擇防治時機的重要依據。根據植物病害預測的有效期限,可分為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短期預測是指在壹個不很大的區域內,於發病前不久,至數天或數十天前,預測病害流行的可能性。長期預測壹般是指年份間的預測。目前植物病害以短期預測為主。病害預測的方法和依據,因病害的流行規律而異。通常主要是依據病原物初次侵染源的數量,繁殖和傳播的速度,潛育期和發病期的長短,以及當地的氣象資料等因素來進行預測。對這些情況掌握得越準確,病害流行的預測也就越可靠。近代科學通過綜合系統分析和模擬模型的研究,更能了解寄主植物和病原物之間動態及遺傳的相互關系,從而能更準確地進行病害流行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