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醞釀期——五四至1925年,探險者有郭沫若、劉半農、劉大白、宗白華等詩人。
2。建構時期——1926-1931聞壹多發表格律詩,被後人稱為新格律詩理論的基石,明確提出新詩要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由於聞壹多、徐誌摩、朱湘、陳、饒孟侃、孫大雨、劉等新月派詩人的強烈推崇和艱苦實踐,新格律詩創作和研究的局面壹度繁榮;
3。潛伏期-1932至1976。雖然新格律詩創作的高潮已經過去,但仍有許多詩人如何其芳、卞、林庚、袁水排、袁可嘉、臧克家、王亞平、、鄒江、李露、阮、綠原、屠岸、龔牧等堅持創作新格律詩。
4。新時期——1976以後,寬松的政治環境和改革開放的國策,有力地推動了新格律詩創作和研究的歷史性復興。1980年,65438+10月,《詩歌》雜誌發表了林子的十四行詩。後來,花城和其他出版社出版了新的格律詩集,如唐坤的《海陵王》和《幻想曲》,林子的《為他》,屠安的《十四行集》。
1993年9月,新文學史上第壹個文學學會——中國現代格律詩社註冊成立,龔牧為名譽會長,余公平為名譽顧問,艾青、卞、李瑛、、吳松英、吳本興、楊子敏、林祖繼、何敬之、徐遲、屠岸、為顧問。第壹屆理事會由袁仲嶽、桑恒昌、丁莽、余宗欣、、毛寒、萬龍生、盧德軍、羅、潘松德、丁魯等近300人組成。第壹屆年會於6月23-25日在北京雅苑酒店召開,1994。會上還出版了《現代格律詩》雜誌,該雜誌以書籍形式出版,由丁原任社長,黃淮、周忠其任主編,於斯任副主編。迄今為止,已經出版了九卷。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網絡傳播平臺的出現和《世界華文詩歌》、《詩歌與音樂》、《格律新詩》、《東方詩風》等出版陣地的及時誕生,湧現出了沈永達、、、孫澤明、王端澄、蕭渠、、喬、、、、宋玉等。明確反對詩歌脫離現實、脫離大眾、脫離傳統,強調詩歌要貼近現實、語言通順、註重音樂美、兼顧形式美。《中國現代格律詩詩選》、《中國現代格律詩大觀》、《新世紀新格律詩選》、《2006年新格律詩選》、《點-黃淮新格律詩選》(黃淮/朱)、《秦艽集》(王端成/朱)、《夢想家園》等選編作品。)、《秋水詩選》(王石忠著)、《象聲詩選》(張獻鳳著)等新詩用韻專著,出版《新詩:詩體重建》(呂進/朱)、《中國新詩格律體引論》(孫/朱)、《新詩格律體論綱》(萬龍生/朱)、《中國新詩格律學》(文成/朱)、《新詩格律體研究》(徐婷/朱)
關於“格律新詩”這個名稱的由來:“格律新詩”這個名稱最晚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江西師範大學學報》(1985)第四期整理了陳的《格律新詩的發展前景》論文,《文學爭鳴》第五期(1992)也整理了孫大雨的《格律新詩》。由於某種原因,這種詩風在當時並未受到廣泛關註,以至於在詩壇並不知名。2005年,萬龍生到合肥參加“古典新詩園”(“東方詩風”的前身)舉辦的詩歌會。在詩歌會上,他提出“新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的名稱不夠準確,容易與當代人寫的舊物理格律詩混淆,因此建議采用“新格律詩”的名稱。對此,“東方詩風”論壇率先回應,得到了“中國公制新詩網”成員的認可。然而,這壹建議並沒有成為新格律詩領域的普遍知識。“新格律詩”和“現代格律詩”的名稱仍然活躍在傳統和網絡詩壇,誕生了“格律新詩”等新的詩體名稱。壹時間,各種詩風的名稱五顏六色,特別熱鬧,但都把壹朵先生的“格律詩”作為理論基石。
格律新詩有三種基本形式:整齊對稱、交錯對稱和復合對稱。其中,工整對稱型包括三種基本形式:背誦型工整(全是二字尾的背誦句)、背誦型工整(全是三字尾的背誦句)和混合背誦型工整(背誦句和背誦句混合);交錯對稱有四種基本形式:開交錯(句子先短後長)、縮交錯(句子先長後短)、凸交錯(句子開頭短中間短)和凹交錯(句子結尾長中間短);復對稱有三種基本形式:變步整齊復(都是整齊的,只改變步數),變式交錯復(四種詩的交錯復)和整齊交錯復(整齊交錯復)。而根據以上三種基本形式,我可以創造出無限多種具體形式,也就是壹首詩的整體。
2007年6月20-265,438+10月0日,在格律新詩之父聞壹多先生的經典著作《格律詩》出版80周年之際,由西南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中國現代格律詩學會、常熟理工學院中國現代文學學科共同主辦的“格律新詩與格律新詩理論研討會”。2008年底,《格律新詩》雜誌編委余曉渠、李長空、張獻鳳、劉從美發起成立了中國格律新詩創作研究會。短短兩個月,創始成員已經發展到60多個,預示著她的遠大前程。
2011年4月25日,萬龍生帶領“東方詩風”論壇部分骨幹成員到安徽池州,與池州學院中文系、安徽文學院共同主辦中國格律新詩研討會。本次大會有眾多著名詩人、作家、詩學理論家、教授參加,視野開闊,內容豐富,成果厚重,必將對今後中國格律新詩建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