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梁平木版年畫的由來

梁平木版年畫的由來

據說梁平木版年畫起源於明代嘉靖年間,清代康熙、雍正時期相當發達,民國時期達到頂峰。據《梁山縣禮儀民俗學誌》(10卷,清光緒20年版)關於梁平門神畫像有如下說法:“臘月二十三、四日掃宅,夜祭社稷。”相傳竈神每天都在人間扮演善惡之事,所以為其祈福。“年夜飯”是壹個輕松的門神,制作春貼。用豬頭、雞、魚祭祖,迎接竈王爺。放鞭炮,聚久了喝酒,叫“守歲”。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社會習俗的演變而產生,隨著印刷術的發展而發展。當時的梁平平津鋪(今梁平平津鎮)發展到數百家作坊,畫種千余種,家家刻木刻,畫畫家。

梁平平金鎮1536,壹個用紅紙搭建的繪畫室首次出現。當時畫室在紅紙上用墨水印出單個圖案和神像,以滿足人們婚喪嫁娶的需要,後來開始制作年畫。清朝乾隆年間,年畫業成立行會,名為“梅葛會”,染紙、年畫業主捐資興建梅葛廟。每年農歷六月16都會召開壹次會議,祭祀梅葛大師,討論決定幫會的壹切事務,協調幫會內的壹切事宜。

清代梁平木版年畫“名揚京城”,暢銷東南亞。據《梁平縣誌》記載,清代康熙年間在宜昌、沙市、漢口均有分店,產品銷往陜西、西南及長江流域,頗受歡迎。據調查,當時的年畫作坊有元興、新力、正興、恒泰正、德和泰、鳳翔雲和王堯門神。“屏中閑散的朱先生,官綠榜上又有了新的黃顏色,在北京省內更是大名鼎鼎,是個金水土的門神。”這首竹枝詞講的是清代梁平年畫的鼎盛時期。

從1913到1934,梁平年畫進入鼎盛時期,每年生產上百萬幅,不僅滿足了當地農民的年貨需求,還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民國初年,壹位王興創始人將年畫印刷業傳播到元壩驛(今梁平袁遺鎮),取名“坤發號”。由於眾多的年畫作坊,平金和袁遺逐漸形成了繁榮的“刷坊街”。梁平縣有30多個作坊,年畫手工作坊很多,從二三十個藝人到四五十人,從業人員上百人。年畫從單色發展到多版彩色套印,並在此基礎上手繪而成。工藝由簡到繁,品種不斷豐富,成為中國著名的年畫產地之壹。當時小鎮壹半是作坊店鋪,壹半是客棧、茶館、酒樓。在訂購和銷售年畫的旺季,全國各地的商家雲集,被稱為“小重慶”。典型的繪畫室分為兩層:前面和後面。底層的多個樓梯通向上層,用於處理每個過程所需的材料;二樓連成壹個作坊,工匠們按照年畫的制作流程排隊。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被蘇聯、美國、法國的博物館收藏,蜚聲海內外。20世紀末,傳統的梁平木版年畫被收入《中國美術全集》、《中國民間美術全集》、《三峽民間美術》、《民間年畫》等大型繪本。

隨著歷史的變遷,梁平年畫逐漸沒落,手工作坊在1958停產。

  • 上一篇:楊達才的涉及事件
  • 下一篇:夢見豬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