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唐以來,古代統治者終於打破原有的貴族壟斷,在選拔人才這壹方面上註重唯才是舉,於是科舉制應運而生。
不過,由於科舉制剛建立,各種制度與措施很不完善,這就給不少別有用心的提供了壹些可趁之機。縱觀科舉考試的發展,考生發明出了各種作弊手段。其中壹些辦法,還沿襲到了現在。
壹、代考替考每當科舉考試,壹些家境富裕的考生,便會花費大代價,想辦法請人來代考。在科舉制剛創立之初,監考力度還夠嚴格。於是有些考生在進入考場之後,先將題目傳遞到考場之外,有專人提前接應,在做好題目之後,迅速將答案傳回考場內。
顯然,這種方式頗為功夫,而且風險還大。於是到了後面,直接出現冒名頂替考試的專業團夥。清代時尤為突出,“童試大弊稽查之尤難者,則為槍手代倩之風”。
為了防止這種替考代考現象,唐代官府不僅加強了監考的力度,而且還對考生的相貌作確切記述。到了宋明時期,還出現了類似“準考證”的信物。清代考試時,更是要提前點名,然後驗明正身,最後精確到考生的種種信息。
更有甚者,考生的信息中還需要有兩位親朋做擔保。壹旦發現作弊行為,將追究到保人的責任。這在壹定程度上,避免了考生主觀作弊的意願。
二、私藏小抄現代考試最常見的作弊手段,便是打小抄。殊不知,早在千百年前,“聰明”的古人便想到了這個辦法。早在唐代時,由於科舉考試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很多考生在進入考場之前,都會藏壹些典籍或經典文章的摘錄。
這就像現代小學生寫作文前,會偷偷看提前抄好的名言警句,然後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從而為文章增添幾分亮眼之處。在古代,這種行為叫做“夾帶大觀”。
最常見的,就是在衣服夾層中弄點小抄,然後再給縫上。等到考試的時候,再偷偷拿出來抄寫。還有人將小抄放在鞋底或鞋墊下面,也是這個想法。其他如筆管、硯臺、帽子等,都有被發現過小抄的痕跡。
還有壹種“黑科技”,相當於現在的隱形藥水,充滿神奇功效:“又或用藥汁書於青布衣鈴,毫無形跡,壁泥摻之,拂拭則字立見,名曰文場備用”。這個方法雖然隱秘,但它能被相關史料記載,便說明早已暴露。
上述可見,“夾帶大觀”的成本最低,風險也最小,因此這種現象屢禁不絕。官府為了打擊這種行為,不僅加重了夾帶小抄的刑罰,更是出臺了貢院搜檢制度,由專人向考生進行搜身。
不過從效果上看,夾帶小抄依舊是個無法根除的問題。這種低風險中等匯報的作弊行為,依舊有很多考生前仆後繼的加入。
三、收買考官受兩漢察舉制影響,唐朝初年的科舉制,考生依舊可以通過拜謁考官,來獲得壹個好成績。唐代大詩人王維,便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後門,從而直接被內定為進士。當然,王維自身的才華,也是得到世人認可的。
這種行為,叫做“行卷”。壹些才子對自身的能力頗有信心,於是他們在入京之後,便會先找到考官或者壹些文壇大佬,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點評。倘若入了大佬的眼,那麽這位才子便能得到很多面試分。
大詩人白居易、杜牧、李白等人,皆有過類似經歷。其實,這算不上作弊,只能算是朝廷對壹些人才的特殊優待。而“行卷”的目的,也是為了防止壹些真正有才華的人被埋沒。
可並非每個行卷的考生,都很有才華。壹些家世良好的世家子弟,他們會在考試之前聯系到考官,利用各種資源將其打動,從而能讓自己獲得比較高的名次。在“貴者以勢托,富者以財托,親故以情托”的情況下,的確有很多人直接走關系進入仕途。
顯然,這破壞了考試的公平公正性。為了避免考官由於主觀意願評點試卷,宋代統治者規定:“禮部貢舉人,自今不得更發公薦,違者重置其罪”,將傳統的“行卷”方式廢除掉。
另外,朝廷還出臺了“鎖院”制度。在考試之前的壹段時間內,主考官會閉門不出,不與外界聯系。這樣壹來,不僅能有效避免考官被收買,還能防止考題被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