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為絹本,最早見於《宣和書譜》著錄,當時***有九行,後被壹分為二,嘉德秋拍亮相的為前半部,縱24.5厘米,橫13.8厘米,四行,四十壹字。《平安帖》上並沒有作者的名款,但歷史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是王羲之所書。延展開這幅草書帖,41個字的周圍蓋滿了幾十方收藏鑒賞印章,可見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屢次易主。乾隆帝盛譽該帖?可亞時晴?,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民間流傳王羲之高古摹本無出其右。、
壹.?乾隆提筆前隔水舊書簽:晉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平安帖?黃絹隔水乾隆題: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徃。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眷故不平。復懸心。頃異寒。 庚戌清和月釋文。禦筆。大意: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諸人,歲月如逝,轉眼又快要到年終了,深為感嘆。我很想念妳們,但又不能前往見妳們。收到妳們去年十月的來信,知道、姜等人的近況尚好,只是壽的舊病尚未恢復,令我十分擔憂。最近天氣異常寒冷。
二.個人簡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壹作321年-379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代表作有《蘭亭序》。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壹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壹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三.後世評價
此帖骨格清奇,筆畫各有態勢,變化豐富。章法布局疏密得當,有雍容之態,酣暢之情,是王氏行書的典範之作。經過上千年的流傳,《平安帖》為歷代博學雅士品鑒。綜合起來有三種觀點:壹、明代文徵明、清代乾隆帝認為是王羲之手跡。二、明代王世懋和現代徐邦達,認為是宋代摹本。三、明代文嘉、吳其貞,清代顧復、安岐認為是唐臨本。
到目前為止,雖然我們還沒有別的證據可以確斷《平安帖》的確切年代,但綜上所述,它絕不晚於宋代則是可以肯定的。應該說《平安帖》是迄今為止可知,民間流傳的最好的王羲之高古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