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中德軍的防禦戰術當中,布雷往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防禦手段。而合適的地雷類型和布置位置的巧妙考量,往往會對進攻的敵軍造成重大損失。
▲正在確立雷區德軍工兵,由於德軍將地雷視為重要防禦手段,整個戰爭期間使用了16種不同類型的反坦克地雷和10種不同類型的殺傷地雷
德軍認為地雷是壹種非常有效的防禦武器,在所以實戰當中要不遺余力並且廣泛的使用它。通常來講,布置雷場主要用於防禦性作戰和撤退,德軍將雷場視為前線陣地的重要防禦體系,根據與火力點的緊密結合的來對雷場進行細心的布局。相比較而言,德國的雷場布置規則在戰爭期間進行了不少的修改,不再像在戰爭初期那樣在主要防禦線前鋪設密集的雷場,而是將雷場分散化。德軍認為地雷要最大化的分散使用,才可以最大限度的阻礙敵軍機動以及增大敵軍排雷難度。工兵被指示選擇易於識別的雷場埋放點,德軍工兵通常會將地雷布置在交通節點上,如鐵路等級交叉口附近,道路交叉口或村莊邊緣。在主要雷區的布置上,德軍喜歡不規則的把地雷分散在防禦陣地之間的區域。
首先,反坦克地雷以統壹的方式布置,在雷區的前沿有少量殺傷性地雷。這兩種類型的地雷都配備反起重或反裝卸裝置,如果試圖拆除地雷,則會導致地雷爆炸,而且壹些殺傷地雷也會連接跳閘線連環引爆。而有意思的是,狡猾的德軍將壹些反坦克地雷將部署在反人員雷區的前沿,以防止坦克引爆反人員地雷的雷區。此外,更加狡猾的是,在德軍雷區的前邊緣經常被放置TNT炸藥,其被裝在裝有壓力保險絲的木箱內。它們既是反坦克地雷,又是反人員地雷,這些用木頭做成的地雷根本無法探測!
▲德軍的由木質壓力傳感器引爆遠程的木盒地雷- Schu-mine 42。這種地雷由於無法探測,讓人十分頭痛,通常只可以用刺刀來或者出動帶有滾筒掃雷器的車輛來排雷
在車道前方,德軍會大量的隨機在道路上散布地雷。這些地雷被布置成從雷區前邊緣,以直角向外延伸的線路,這樣就可以損壞在尋找車道時,沿雷區移動的敵軍車輛。
▲壹名美軍排除了德軍的S型反步兵跳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最常用的反步兵雷
▲俗稱“彈跳貝蒂”(Bouncing Betty )的跳雷,壹***有兩者型號如SMI-35和SMI-44。這兩種型號之間只有細微的差別,壹***生產193多萬件,其最可怕的是主裝藥被大約360顆鋼珠,短鐵棒,或者碎金屬塊所包圍。這些將變為霰彈並以致命的速度向四周水平射出,讓大量盟軍步兵身體殘廢,讓美軍深惡痛覺。到1945年,根絕歐洲戰場美國陸軍記錄,德軍地雷造成了2.5%的戰鬥死亡和20.7%的坦克損失
▲德軍二戰最先進的地雷-托夫芬地雷,在壹個由壓縮木漿、紙板玻璃和部件制成容器裏,只有引信是金屬,其整體金屬含量只有1%,地雷探測器根本無法探測,盟軍對其往往束手無策。
▲德軍在戰爭使用了上千萬枚地雷,但只有部分被排除
▲在北非戰役當中,隆美爾使用了地雷作為防禦手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納粹德國的雷區都被遺忘,標記物丟失或被流沙覆蓋。即使在今天,紅十字會估計,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雷區,超過27%的利比亞農田是不能使用的。在歐洲,荷蘭和法國仍在進行雷區清理。盡管戰爭在70多年前結束了,這些地雷還依然威脅著人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