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作家倫茨(1926-)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北部小鎮魯格布爾有個叫西吉的孩子,因為收藏了“病態”的畫作,被送進了少年感化院。在感化院,他被罰寫壹篇題為《履行職責的樂趣》的德語作文。這個作文題目讓Sigi想起了很多事情,尤其是他的父親Ole Jepson,壹個納粹時代的農村警察,以及他自己的過去。1943年,父親接到上級命令:他親自禁止南森這個“墮落畫家”繼續作畫。這讓父親很為難,因為南森是他的好朋友,也是他的救命恩人,但他必須執行上級的命令。他仍然去通知南森,並密切監督他不要再畫畫了。父親把南森過去的畫都撕得粉碎。西吉不忍心收集和修復這幅畫的碎片,把它們藏在壹個舊磨坊的閣樓裏。戰後,父親依然執著於“執行命令”,繼續尋找畫家的畫作。他終於“偵察”到了西吉藏畫的密室(小閣樓),於是用火把它全燒了。之後父親看到畫就毀了,Sigi看到就藏了起來。兩個人都變得病態。後來,南森被英國皇家學會接納為榮譽會員,並在漢堡舉辦了個展。Sigi因為在訪問期間偷了藝術家的名畫而被送到少年管教所。感化院位於壹座孤島上,每周有數千名心理學家前往島上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他們問Sigi為什麽來這裏,Sigi告訴他們,他來這裏是為了他的父親,因為他看到這幅畫時隱藏的“疾病”是他父親看到這幅畫時破壞它的疾病造成的。他請心理學家為老人建了壹個療養院來教育像他父親壹樣的病人。
Sigi完成了幾部大型作曲,被釋放。但是,他的病還是沒有治好。在二戰時期的德國,許多有正義感的人清醒地認識到納粹的反動本質,自覺抵制和反抗法西斯戰爭。但也有相當壹部分人受到希特勒納粹思想的毒害,自覺不自覺地為希特勒效力,最終成為法西斯戰爭的受害者。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德國人民應該以史為鑒,不要盲目履行自己所有的所謂義務。警察傑普森不僅質問“不準畫畫”的命令是否正確,還禁止他的朋友們忘我地畫畫,看到就銷毀。更可悲的是,戰爭結束了,希特勒死了,他還在“執行命令”,把南森的畫找出來燒掉。這種行為可悲又危險,需要徹底杜絕。這部小說有壹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