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天的黎明
孟浩然
春天的早晨,我輕松地醒來,
我周圍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
但現在我記得那晚,那場風暴,
花落知多少?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寫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我在這個春天的早晨輕松地醒來,周圍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的第二句話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很短,在妳知道它之前,妳睡著後就天亮了,到處都有鳥兒在歌唱。這兩首詩捕捉到了春日清晨鳥鳴處處的聲學特征,渲染出壹種醉人的春的意境,烘托出春日清晨的壹片生機盎然。
在“但現在我記起那壹夜,那場風暴,不知折了多少花”這句話裏,詩人從夢中醒來,回想起昨夜的風雨聲,於是想到過去會有許多落花。這裏的“風雨”的聽覺形象,絕不是悲傷的“斷腸聲”,而是豐富的“續曲”。
《春曉》這首詩初讀似乎平淡無奇,但反復讀來,覺得詩中有世界。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奇幻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魅力。全詩風格如流水般樸實自然,卻又深邃獨特。千百年來,人們閱讀它,討論它,仿佛在這首短短的四行詩裏,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藝術寶藏。
沒有韻律的自然是膚淺的;如果沒有起伏,那就是平的。《春曉》既有優美的神韻,又有跌宕起伏的文筆,所以詩是醇厚而永恒的。詩人想表達他對春天的愛,但他沒有全部說出來,也沒有說透。《迎風門半開》,讓讀者揣摩猜測,處處展現隱藏的曲折。
“情隱於字外,貌溢於眼前。”(引自張潔《老寒堂詩》)詩人在寫感情的時候,選擇了清晨醒來那壹刻的情感片段來描寫。這個片段是詩人思想活動的開始和萌芽階段,是最能讓人想象他的情感發展的生產性時刻。詩人抓住了這壹瞬間,卻沒有展開。他只是向讀者吐露心聲,把讀者引向他的情感軌跡,不去管它。剩下的就要由讀者沿著詩人思考的方向去豐富和補充了。
給…作註解
道恩:早上好,道恩。
2聞:聽。
3唱歌的鳥:鳥唱歌。
翻譯
春天,我睡得很香,但壹覺醒來,並沒有意識到天亮了,到處都能聽到鳥兒悠揚的歌聲。夜裏風雨蕭蕭,不知落了多少花。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陽(今湖北)人。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與王維齊名,並稱“王蒙”。他的詩在當時很有名,李白杜甫都很推崇。詩風質樸自然,意境清新,藝術感染力高。
拓展閱讀:古詩《春曉》的教案
活動名稱:
古詩《春曉》
活動目標:
1.了解古詩詞的內容,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2.通過作曲動作和音樂表演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活動準備:
古詩詞配圖現場,中國音樂春曉
活動流程:
壹、對話引出話題
1.問題:現在是孩子的什麽季節?
春天來了,我們身邊發生了什麽變化?
(小朋友隨口答)
二、欣賞和理解古詩,感受古詩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1.今天老師帶來了壹張春天的圖片。請仔細觀察,告訴我妳看到了什麽。
(小朋友隨口答)
2.壹邊欣賞圖片,壹邊聽老師動情的朗誦古詩。
討論:聽完這首古詩有什麽感受?
讓孩子告訴自己(提示;這首古詩說的是什麽?)
第三,重新欣賞古詩,逐句理解其含義。
1.這首古詩叫什麽名字?(肖春)
2.老師解釋了詩的大意:在春天的夜晚,我不知不覺地睡到天亮。當詩人醒來時,他聽到到處都有鳥叫。昨晚竟然刮風下雨,不知道吹了多少花瓣到地上。
四、幼兒背誦古詩,嘗試用肢體動作表達故事內容。
1.引導孩子帶著感情背誦古詩詞。
2.引導孩子根據詩的主旨創造動作。
3.老師和孩子們跟著音樂壹邊做動作,壹邊背誦。
五、兒童情感閱讀的表現
活動擴展:
孩子可以自由表演,也可以回家給父母表演。
活動反映:
古詩詞(肖春)已經被洪恩的孩子們在小班閱讀中學會了,但當時它只被用作兒歌,沒有讓孩子們理解它的含義。中班的孩子又學了壹遍古詩詞的內容,通過老師的講述對其含義有了壹定的理解,但有些孩子還是理解的不夠透徹,所以我在最後壹個環節讓孩子自己創造動作來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通過音樂表演讓他們感受到古詩詞的藝術美,得到了充分的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