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籠要說玩鳥,北京城的紈絝子弟提壹方鳥籠的形象深入人心。而天津則以鳥籠制作出名,制籠子的名家很多都在本地,這種風氣壹直延續至今。鳥籠文化是諸多文化的壹部分,不同地域的鳥籠不僅僅止於工藝上的區別,它更像是口音的差異,反映的是壹個地區人文與習俗的變遷。中國的鳥籠主要分為:北籠、南籠、川籠、廣籠等款,其中敦實大氣的北籠制作名家主要聚集在天津。中國鳥籠講究“南方北圓”,北籠以圓形為主,落落大方。方籠壹般是小鳥籠子,文革後期在北方也曾流行過壹段時間,當時養鳥這種享樂主義是不被允許的,看見就砸,實在愛鳥怎麽辦呢?買方的小鳥籠,上面蓋條手巾,方便放在書包裏遛。鳥籠文化興於清康乾盛世,由滿清貴族豢養鷹犬的舊俗演變而來。養鳥催生了鳥籠的生產和加工,其中不乏有制作精絕者。當時,清宮造辦處組織全國能工巧匠,專門為宮中制作鳥籠。在皇家影響下,民間的富貴階層也紛紛仿效,養鳥玩籠之風愈演愈烈。在老北京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見穿著長袍馬褂,戴著瓜皮帽,手裏拎著鳥籠子的各位爺。他們每天清晨,無冬歷夏,都得去城根兒、河沿兒去遛鳥。遛完鳥直奔茶館,把鳥籠子往橫梁上壹掛,沏上壹壺茶,邊品邊聊。清末的時候時局動蕩,茶館的柱子上也都會貼個紙條,上寫四個大字“莫談國事”,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還是養鳥、說鳥,更合時宜。北籠以天津、北京為中心,京津兩地幾乎不分家,做籠腔子和鉤子的,天津名家最多,做蓋板的名家大多在北京,而鳥食罐基本都是名家拿老罐子去景德鎮仿制,稱做“定燒”。韓春是北籠的祖師爺,天津的制籠名家都要尊韓春為壹聲師傅。韓春制籠起初是在北京學手藝,到了日委時期回到天津在南市開門市制籠。他在天津時也收有壹名徒弟姓索,天津鳥友都愛叫他小索。老壹輩中,韓春制籠腔子最有名,老鉤子則以老小張、小趙、郭子口碑最佳。隨著制籠工藝以及工具的不斷改進,制籠這門手藝發展到今天,工藝更加精細,也有更多名家脫穎而出。天津籠的精品如劉樂民的全合竹蝦米須小鳥籠,“泥鰍背”、“圓肩膀”,細條窄圈,細細籠條竟然是兩根帶有竹皮的竹條粘合而成,大大彌補了因條細而削弱的韌勁和張力。將籠上圈用手擰壹角度,松手後,只聽砰砰作響,籠腔回歸原位,讓人嘆為觀止。另如河東王勝利的鳥籠,竹節淺刻,層次分明,立體感極強,更有鑲嵌工藝,牙雕籠、玳瑁鑲嵌籠、刻青籠為主,其鑲嵌工藝以精湛紮實,結實耐用聞名遐邇,自成壹派。其兄王同義善做鉤、仿制古罐,是天津做鉤子手藝最好的,可惜過早辭世,當今以小褚做鉤子名氣最大。引用